功能化仿生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对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的仿生矿化及筛选目的:探讨丝素纤维/壳聚糖复合支架作为矿化模板的可行性,并研究不同矿化时间对支架形貌、成分、理化性质及其对MC3T3-E1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物理、化学结合的方法制备柞蚕丝素纤维(AF),将其与与壳聚糖(CS)按照3:4(w/w)的比例混匀,经冷冻干燥制备柞蚕丝素纤维/壳聚糖(AF/CS)三维支架。将支架浸泡入Na OH水溶液中进行不溶处理后,将其以1:1000的浴比浸泡于5×模拟体液(SBF)中进行仿生矿化。通过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力学研究及溶血实验方法对不同时间点(0、12h、24h、48h)的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m AF/CS)进行结构、形貌和成分的观察和毒性实验分析。然后将成骨细胞MC3T3-E1接种于AF/CS及m AF/CS支架表面,通过CCK-8实验、死活细胞染色、黏附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性测试和Real-Time PCR(RT-PCR)检测黏附基因,最终确定最佳矿化时间,并确认矿化的AF/CS支架是否提供了促进增殖、黏附和分化的仿生微环境。结果:AF/CS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随着矿化时间的延长,可见支架表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且致密的矿化层。但当矿化达48h时,羟基磷灰石大量堆积导致支架的孔隙变小甚至封闭。XRD和FTIR的结果表明,经历不同矿化时间后的AF/CS模板沉积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晶型几乎一致。力学测试表明,随着矿化时间的延长,相应支架的力学性能显著增加。溶血实验观察结果表明,矿化前后支架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此外,细胞毒性实验(CCK-8)和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表明,矿化后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促增殖作用,但矿化48h后的支架上出现较多的死细胞;细胞形态学结果表明支架的仿生矿化促进了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和生长。此外,m AF/CS组的黏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F/CS组。相较于未矿化支架,矿化处理后的支架的碱性磷酸酶活力检测活性也明显增高,特别是矿化24h后的支架。结论:综上,AF/CS支架具有良好的仿生矿化功能,且矿化修饰的AF/CS复合支架为细胞的增殖、黏附和分化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物理线索。其中,矿化24h的支架不仅保留良好的孔隙结构,且生物学评价效果最好,适于作为骨修复支架。第二部分:负载丹酚酸B和活性锶的仿生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的体外研究目的:通过仿生矿化的自组装作用,制备负载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b)和活性锶(Sr2+)的功能化仿生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m AF/CS-Sb@Sr),并研究其在体外对成骨/成血管的作用。方法:将Sr Cl2(按照Sr Cl2/Ca Cl2摩尔比为1:9)及其浓度为160mg/L的Sb分别/同时溶解在5×SBF中,制备孵育支架孵育液体体系后,将AF/CS支架置于其中进行孵育,孵育24h后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负载Sb的矿化支架(m AF/CS-Sb),负载Sr2+的矿化支架(m AF/CS-Sr)以及负载Sr+Sb的矿化支架(m AF/CS-Sr@Sb)。随后采用SEM、FTIR研究对材料进行表征,同时测定Sr2+和Sb的体外释放曲线。在评估成骨分化方面,构建上述各组矿化支架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和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检测支架与细胞的相容性;通过Transwell试验及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ARS)染色分析支架对h MSCs细胞的成骨分化效应;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成骨基因ColⅠ、ALP、OCN、Runx2在m RNA及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在评估体外成血管能力方面,建立各组支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共培养体系后,通过细胞增殖检测、成管实验及RT-PCR检测支架对细胞血管新生以及成血管分化相关基因VEGF和HIF-1ɑ表达的影响。结果:m AF/CS,m AF/CS-Sb,m AF/CS-Sr和m AF/CS-Sb@Sr四组支架均具有良好互通性的孔隙结构,且Sr2+和Sb成功引入支架。与Sb相比,Sr2+具有更持久的释放特征。h MSCs细胞在各组支架上均有较高的活力,相较于Sr2+/Sb单独引入支架的组而言,m AF/CS-Sb@Sr组的h MSCs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m AF/CS-Sb@Sr组复合支架组的h MSCs细胞的成骨能力最强。而且,Sr2+和Sb共同引入矿化支架显著上调了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 2、OCN和Col1的表达。在体外成血管能力评价方面,相较于m AF/CS组和m AF/CS-Sr组,m AF/CS-Sb和m AF/CS-Sb@Sr组的细胞增殖率较高,其中m AF/CS-Sb组促增殖作用最高,m AF/CS-Sb@Sr组次之。m AF/CS-Sb@Sr组的促成管能力最为显著。此外,RT-PCR分析结果显示,m AF/CS-Sb@Sr组的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HIF-1ɑ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负载Sb和Sr2+的功能化仿生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m AF/CS-Sb@Sr)不仅保留了良好互通的孔隙结构和微/纳米形貌,并可持续释放Sb及Sr2+,为骨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m AF/CS-Sb@Sr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通过释放Sb和Sr2+,在促进血管生成、诱导成骨分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第三部分:负载丹酚酸B和活性锶的仿生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三维支架的体内研究目的:评价负载Sb和Sr2+的功能化仿生矿化支架(m AF/CS-Sb@Sr)修复大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根据处理颅骨缺损方法的不同,将50只体重在220-260克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组(AF/CS组),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组(m AF/CS组),负载Sb的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组(m AF/CS-Sb组),负载Sr2+的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组(m AF/CS-Sr组),负载Sb+Sr2+的矿化丝素纤维/壳聚糖支架组(m AF/CS-Sb@Sr)。各组支架经灭菌后分别置入SD大鼠颅骨缺损处。术后4周和8周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通过micro CT三维重建技术比对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ol I染色分析评估新骨形成的情况,同时CD31染色分析评估新生血管情况。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缺损部位几乎未见新骨形成,新的骨组织仅在有限体积的缺损边缘发芽。对比发现,在m AF/CS组,m AF/CS-Sb组,m AF/CS-Sr组和m AF/CS-Sb@Sr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形成的骨从缺损边缘向支架间隙穿透生长。其中m AF/CS-Sb@Sr组的新骨生长最显著。m AF/CS-Sb和m AF/CSSr两组组间的BV/TV和BMD无明显差异。植入颅骨缺损8周时,各组新生骨生长较4周时明显增加,m AF/CS-Sb@Sr组中颅骨缺损部位几乎完全被修复。m AF/CS-Sb@Sr支架组的BV/TV和BMD均高于其他四种支架。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同样显示术后4周,对照组的缺损区主要以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为主,未见明显的新生骨形成;各支架组缺损区均有新生骨的形成。术后8周,各支架组组缺损区的新生骨较4周时均显著增多。CD31染色染色显示术后4,8周,m AF/CS-Sb组,m AFCS-Sr组和m AF/CS-Sb@Sr三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其中m AF/CS-Sb@Sr组的新血管密度生长最显著。结论:m AF/CS-Sb@Sr复合支架不仅通过矿化模拟了天然骨ECM,为成骨提供理想的微环境,且持续释放的Sr2+/Sb在协同促进血管新生和成骨上具有协同作用,具有较强的促骨再生的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其他文献
行人搜索是指给定待查询人员的图像,从不同场景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库中定位并识别出同一行人,主要由行人检测和行人重识别两个子任务构成。该技术在智慧安防、目标跟踪、视频分析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尽管近年来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该任务仍然面临众多挑战。除了子任务本身固有的难点,比如视角变化和姿态差异、遮挡和复杂背景、误检和不对齐等,行人搜索任务还面临着如何平衡检测和重识别的优化,以及标注更加
学位
背景:结直肠癌(CRC)的术后复发和转移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亟需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治疗策略。免疫治疗由于毒副作用小、能靶向杀死肿瘤、生成免疫记忆响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近年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异位基因1(Pvt1)介导CRC的发生发展和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抑制。利用纳米技术负载药物能有效提高其生理稳定性和进胞效率,更重要的是,仿生纳米粒子不仅具有同源靶向性而且含有
学位
脑胶质瘤(Glioblastoma,GBM)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生长迅速,难以根治。根据其临床症状或病理性质,归入中医学“头痛、癫痫、厥逆或积证、瘤”等疾病范畴。胶质瘤的高恶性程度及其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拮抗导致其预后极差,发掘新型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药物仍尤为重要。中医学脑为清窍,脑胶质瘤的病机与清窍“浊阴不降”密切相关。具有沉降特性的理气中药川楝子在临床被用于多型肿瘤的配伍治疗,且其主要
学位
目的: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与细胞增殖、转移、肿瘤免疫反应和耐药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促进了肿瘤进展并最终导致病人预后不良。然而,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缺氧应激对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药物敏感性和免疫治疗的潜在作用仍不十分清楚。方法:通过无监督聚类在HCC中区分出不同的缺氧表型
学位
研究背景血小板是一种直径2~5μm且呈圆盘状的无核小细胞,在血小板细胞浆中发现大量的细胞器和具有分泌功能的颗粒。血小板是机体循环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出血和止血的动态平衡,并且参与组织修复、炎症反应和肿瘤生长等病理生理过程。巨核细胞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主要负责产生血小板,它是人体骨髓中唯一的多倍体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巨核细胞分为:颗粒型巨核细胞
学位
新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矿产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文对新疆的铜矿成矿体系进行了分析,首选对新疆新生代的成矿体系和特征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新疆的三个主要成矿体系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
期刊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颁布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成为重要的教改方向与要求。倡导课程教学要以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等学习为主,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知识建构、问题分析与解决、交流合作等方面能力的目标。在新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切实改进教学模式,力求以有效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
学位
苯酚是一种有毒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煤化工、制药等工业生产废水中,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厌氧生物技术是处理苯酚废水的重要方法,具有经济成本低、可回收生物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由于苯酚水解速率慢导致高酚环境下乙酸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和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效率低下等问题。本论文以苯酚厌氧生物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从种间电子传递机制的角度出发,探索磁铁矿(Fe3O4)耦合零价铁(Z
学位
石油烃类(Petroleum hydrocarbons,HCs)泄漏至地下环境后,作为低密度非水相液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s)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迁移至地下水面,沿迁移路径形成残余相,在地下水面形成自由相。LNAPLs自由相随着地下水迁移扩散降低浓度后转换为残余相存在于含水层孔隙内。LNAPLs残余相作为长期污染源,通过吸附、挥发和溶解等方式继续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重症监护技术的广泛推广和社会急救体系的逐渐完备,各类型严重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地恢复脑功能的医疗手段,使得慢性意识障碍(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CDOC),包括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或称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arousal syndrome,UWS)和最低意识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