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第八大恶性肿瘤,也是我国第四大恶性肿瘤。我国食管癌的病死率占癌症病死率的16.05%,处于恶性肿瘤死因的第四位。地处东南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且在我国其他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的同时,潮汕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居高不下,这与全国食管癌死亡率下降33%的趋势相去甚远。由于食管癌具有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即使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预后仍然欠佳。因此,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技术,预测患者预后并及时给予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增多和/或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近年来相继有研究发现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多种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肠癌、胰腺癌等联系密切。而食管癌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仍是一个尚无定论、争议较多的问题,目前关于外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食管癌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食管癌(E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水平(FIB)与其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223例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检查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描述采用“x-±s”,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描述采用M(P25~P75)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N(%)。计数资料比较时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时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时采用方差分析,不满t检验条件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T分期和N分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自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向前法。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探讨T分期与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T分期患者在年龄、体重、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分组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探讨N分期与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N分期患者在血小板计数分组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T分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二分类的T分期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体重、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分组纳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是T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体重每增加1kg,T分期加深的风险是原来的0.957倍(OR=0.957,95%CI:0.928~0.988)。 4.N分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N分期为因变量,将血小板计数分组纳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分组是N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血小板计数<300×109/L 的患者的 2.289 倍( OR=2.289 , 95%CI:1.033~5.071)。 结论: 1.血小板计数与食管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且血小板计数分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发生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的2.289倍(OR=2.289,95%CI:1.033~5.071)。血小板计数可指导患者的疾病分期及预后评判,血小板计数增多的食管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血小板计数增多的食管癌患者预后不如血小板正常的患者。 2.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食管癌分期没有相关性。 3.体重是T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食管癌患者体重每增加1kg,癌细胞浸润深度加深的风险是原来的0.957倍(OR=0.957,95%CI:0.928~0.988)。即食管癌患者随着体重的增加,癌细胞浸润加深的风险减小。这可能与食管癌患者在晚期普遍容易出现消瘦有关。这提示初诊时患者的体重可指导食管癌的分期及预后评判,体重较轻的患者T分期可能较晚,体重较重的患者T分期可能较早。 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浸润深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