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视域融合看《论语》的文化传译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突显和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此外,文化在理解和解释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而阐释学正是一门关注理解和解释的哲学。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视域融合概念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运用视域融合指导翻译研究有其必然性。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视域融合理论为依据,从文化传播角度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旨在找出最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译本,为突显和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做出些许贡献。  本文选取里雅各、辜鸿铭、丁往道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基于《论语》文本视域和三位译者视域融合的翻译。通过分析论证,本研究得出:翻译的本质就是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域融合。翻译的最理想境界就是三者视域的重合;三种不同译本是由各译者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的学术背景、生活经历等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三位译者对儒家思想中六个重要概念的翻译及其对《论语》的文化传播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强调翻译过程离不开原文、译者和读者的参与,以避免翻译研究陷入“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误区。同时,本文结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翻译已不再是真空进行的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的“文化转向”从忠于原文转向译文的社会功能。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使译者从“隐身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与政治类文章中,很少有人探究科技类文章翻译中的显化特征,显化假设在科技类文章中是否存在还未得到全面系统的证实。近年来,随着我国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潮流,以韦努蒂为代表的以化学学派极其推崇的异化策略受到推崇,在翻译界也引起了“尚异化、反同化”的呼声。由于国内重笔译、轻口
Mobile Linux,如果不是在等待消亡,那么就是只有在中国寻找它的救世主.现今在中国,相比于Symbian和windows Mobile,Mobile Linux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份额.2007年,凭借Nokia和Son
期刊
音义学旨在于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历史较短,但其中的语音-语义关系讨论却始于数千年前的柏拉图时代。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是,音义学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是
翻译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它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因为语言反映文化,而且受文化制约。自一九九零年由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嘞弗尔合编的《翻
编者按:近年来,工业、通信、医疗电子、消费电子、汽车、测试测量市场的发展,为放大器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据Databeans预测,2005年至2013年,放大器市场的复合年均增
天际就是那样的神奇,神奇得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色是梦中的幻觉,还是现实中的美丽风景,这飘落在尘世的月亮就是寻梦的开始。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有一道雄浑壮美的绿色脊梁,这就
对翻译活动来说,译者是最具主动性的因素,即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展开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才被重新认识。从此译者主体性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