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临床上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一,常导致母畜妊娠中断、屡配不孕,严重时可致使奶牛繁殖能力丧失,从而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生殖道扩张,病原微生物持续侵入感染发病,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对于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生素,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药品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安全性更高的微生态制剂成为可替代抗生素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希望。本文旨在研究三株乳杆菌:魏斯氏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和约氏乳杆菌,联合壳聚糖季铵盐(chitosan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CQN)纳米颗粒进行冻干前后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
首先,通过106CFU/mL大肠杆菌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ow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CEECs)进行致炎处理,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然后分组进行单独添加CQN处理、单独添加乳杆菌处理以及乳杆菌联合CQN处理,通过ELISA法和RT-q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变化。挑选治疗效果最佳的组合,冷冻干燥后检测冻干粉复溶液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的治疗效果,通过ELISA法和RT-qPCR法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随后利用大肠杆菌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以建立体内模型,灌注乳杆菌冻干粉复溶液进行治疗后,通过检测相关炎症指标和免疫指标以及大肠杆菌对组织粘附率,明确乳杆菌冻干粉的抗炎效果,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IκBα与p65的表达,以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中,约氏乳杆菌与CQN的联合作用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抗炎效果最佳,显著降低了IL-6和IL-8的表达(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约氏乳杆菌对CEECs的黏附率(P<0.001)。另外,约氏乳杆菌联合CQN冻干后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活菌数和较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其在-20℃的贮藏时限达800d。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中,10mg/mL的乳杆菌冻干粉复溶液对小鼠子宫内膜炎显示出极佳的治疗效果,极显著降低了组织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以及血液免疫指标IgG和IFN-γ的水平(P<0.01)。此外,冻干粉复溶液极显著降低了IκBα与p65的磷酸化水平(P<0.01),从而抑制了NF-κB的活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约氏乳杆菌联合CQN冻干后保存了其显著的抗炎疗效,有望应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
首先,通过106CFU/mL大肠杆菌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ow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CEECs)进行致炎处理,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然后分组进行单独添加CQN处理、单独添加乳杆菌处理以及乳杆菌联合CQN处理,通过ELISA法和RT-q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变化。挑选治疗效果最佳的组合,冷冻干燥后检测冻干粉复溶液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的治疗效果,通过ELISA法和RT-qPCR法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随后利用大肠杆菌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以建立体内模型,灌注乳杆菌冻干粉复溶液进行治疗后,通过检测相关炎症指标和免疫指标以及大肠杆菌对组织粘附率,明确乳杆菌冻干粉的抗炎效果,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IκBα与p65的表达,以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中,约氏乳杆菌与CQN的联合作用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抗炎效果最佳,显著降低了IL-6和IL-8的表达(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约氏乳杆菌对CEECs的黏附率(P<0.001)。另外,约氏乳杆菌联合CQN冻干后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活菌数和较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其在-20℃的贮藏时限达800d。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中,10mg/mL的乳杆菌冻干粉复溶液对小鼠子宫内膜炎显示出极佳的治疗效果,极显著降低了组织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以及血液免疫指标IgG和IFN-γ的水平(P<0.01)。此外,冻干粉复溶液极显著降低了IκBα与p65的磷酸化水平(P<0.01),从而抑制了NF-κB的活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约氏乳杆菌联合CQN冻干后保存了其显著的抗炎疗效,有望应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