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沃克(Margaret Walker,1915-1998)美国当代黑人诗人,小说家,她的小说《欢乐》(Jubilee)是一部现实主义经典之作。1966年该书出版时,曾引起轰动,以超过一百多万册的销售量位登美国畅销书榜,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美国评论界认为,《欢乐》完全可以和《飘》相媲美。目前国内对沃克的研究不多,小说《欢乐》几乎无人涉及。本文试图继该书1984年被译为中文之后,再次将这部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且将国内文学研究者的目光引向这位出色的作家。除了向国人介绍玛格丽特·沃克是谁,她的写作特色,作品社会意义之外,本文力图对玛格丽特·沃克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并且重在研究黑白文化在维丽身上的融合,并揭示出沃克对白人的友好态度的根源。她希望借维丽来表达一种以和平沟通的方式解决种族矛盾的希望。《欢乐》最大的特点是其真实性,故事取材于作者祖母所讲述的生活经历。主人公维利的原型是作者的曾外祖母。为了真实记录黑人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所以这部小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本文同时探讨了沃克如何从一位黑人女性的视角,重构了美国黑人历史,塑造正面黑人形象,并提出解决黑白矛盾的建议。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和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开始重视这位作家,他们从作品的黑人文化元素黑人音乐自由等主题去分析这部作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玛格丽特·沃克的研究不多,仅有一篇论文研究《欢乐》的母爱主题。第二部分对作者写作风格做了分析。在强调作品现实主义风格基础上,本文从它浓郁的宗教色彩,清晰明朗的叙事手法和富于诗意的语言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突出作者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白人基督教文化对于作者及小说主人公的影响.第三部分将小说和其他几部同时代描写奴隶制的小说进行比较。《欢乐》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相似点在于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大差别是斯托夫人是以旁观者角度描写奴隶制,而沃克是以当事人的身份从奴隶制内部对其加以描述。同《宠儿》对比揭示了莫里森强调精神领域的写实,真实反映奴隶制度对黑人女性的心灵扭曲;而沃克侧重历史写实,重在描述外部环境对黑人命运的影响。和《喧哗与骚动》的对比表明,沃克重在描述黑人生活的重建,而福克纳重在描述白人家庭的崩塌。沃克把黑人放在中心地位,白人只是陪衬。而福克纳恰恰相反。沃克也没有采用福克纳和莫里森所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所以沃克的作品条理清晰,叙事浅显易懂。第四部分探讨了小说对黑人历史的重新构建。在正面描写黑人所受压迫外的同时,通过对黑人生活,文化的描写,塑造正面,积极地黑人形象。旨在表明黑人和白人一样同是平等的人种。在人物分析中,本文从维利作为黑白混血儿的身份谈起,研究了白人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探讨了为什么维利会对白人有一种不同于其他黑人的,更加亲和的态度。沃克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旨在打破对黑人女性已有的成见。黑人被通常描述为妓女,巫婆,杀人犯等负面形象。维利是母性的代表,高贵品德的体现。沃克又将维丽和所谓的虔诚的白人女性基督徒萨琳娜夫人做以对比,强调维丽真正继承了基督教的爱与原谅的核心精神。第五部分是结论。玛格丽特·沃克是一位具有基督教信仰的人道主义者,受到了理查德·赖特的影响,在经济领域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她和维丽同样具有白人的血统,所以她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黑白文化的融合。她们相信自己是黑人,但是她们同时继承了白人和黑人两种文化。她们认为白人和黑人同属于人类这个大家庭,种族冲突不应该以暴力来加以解决,而应该诉诸于平等交流,基督教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玛格丽特·沃克,可以被称为黑人与白人种族之间最好的调和者,在争取黑人平等权益的事业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