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芳基吡啶/呋喃酮类抗肿瘤转移活性分子以及基于PROTACs原理的Akt降解功能分子的发现和优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影响预后和导致复发的关键因素,是造成大多数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肿瘤以及肿瘤转移已经发展了多种治疗或干预的策略,譬如针对特定基因的靶向治疗、信号蛋白的靶向抑制、肿瘤细胞的靶向免疫治疗、特定蛋白的靶向降解(PROTACs)等,并有许多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上市或者正处于临床试验之中,然而由于调控通路的复杂性和肿瘤耐药的挑战,研究和开发新作用机制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仍是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大方向。本论文分别采用抗肿瘤转移的表型筛选方法和基于PROTACs的蛋白降解技术分别开展了抗肿瘤转移先导分子的发现以及Akt蛋白降解功能分子的探索。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新型二芳基吡啶/呋喃酮类抗肿瘤转移活性分子的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均参与了肿瘤转移过程,临床上用于肿瘤转移的治疗药物多集中在血管新生抑制剂、MEK/ERK通路抑制剂等方面,然而绝大多数药物是作为抗肿瘤药物而不是选择性地抑制肿瘤转移,针对肿瘤转移的特异性抑制剂的研究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本论文从课题组内部的结构多样性分子库出发,以肿瘤细胞的划痕模型为表型筛选模型,用于发现结构新颖的、机制独特的新型抗肿瘤转移先导分子。1)本论文以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活性为评价指标,经过初筛,从26个结构多样的分子库中发现了两个活性较好的环内酯类化合物(H1217、H1252;在划痕实验中,其对人肺癌细胞H1299愈合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 60%和50%,相应浓度为5μM);2)通过骨架迁跃、生物电子等排等合理药物设计方法,成功设计、合成并开展了抗肿瘤转移活性的测试,在获得的2(5H)呋喃酮、2,5(1H)吡咯二酮、1,5-二氢-2(1H)吡咯酮、2-氨基吡啶系列的23个衍生物I-1~1-18、I-27~I-31中,化合物I-8、I-27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且并初步获得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3)在原位接种乳腺癌4T1细胞的小鼠体内肺转移模型上,化合物I-27能显著抑制肺部转移灶的发生,对肿瘤转移灶点的抑制率达到了 61%(100mg/kg,灌胃给药);4)WSB-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经初步机制研究,本论文发现化合物I-27在稳转WSB-1高表达的H1299细胞上能够抑制WSB-1的表达(抑制率达到了 72%,5μM),进而抑制WSB-1对RhoGDI2泛素化降解;5)进一步确定化合物I-27的作用靶标,结合构效关系研究,将I-27的氨基作为结构修饰的位点,引入含炔基的光亲和基团,并成功合成了探针分子P1,Transwell实验表明P1保留了其抗肿瘤转移活性,进一步的靶点垂钓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总之,我们通过基于表型的抗肿瘤转移筛选、基于苗头化合物的合理药物设计、体内外抗肿瘤转移活性测试、抗转移机制探索以及用于靶点垂钓的探针设计与合成等工作,成功获得了一类结构新颖、机制独特、活性高效的抗肿瘤转移先导化合物。基于PROTACs原理的Akt降解功能分子的发现:肿瘤的发生与其特异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肿瘤相关蛋白的失活或者直接降解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新思路。蛋白降解技术—靶向蛋白降解嵌合分子(PROTACs)策略可通过募集E3,完成靶蛋白泛素化并降解,其特异性和可修饰性使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效Akt抑制剂为模板分子,结合相应的构效关系研究,在哌啶基的2-位引入了含沙利度胺的长链结构,由不同的链长的Linker得到两个目标化合物P3、P4。WesternBlot结果显示,P3和P4均能降解肿瘤细胞内的Akt蛋白(P3 DC95<504nM;P4 DC95≤482nM),且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对人骨髓瘤细胞株(MM1S)的抑制活性最佳,P3和P4的IC50分别达到了 0.998μM和0.569μM。总之,本论文首次采用PROTOCs技术实现PI3K-Akt-mTOR通路的关键Akt蛋白的降解,并发现得到的功能分子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针对其Akt蛋白的降解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结构优化工作仍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如何发挥思想宣传功效,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这些都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个主动、高度有序且由基因决定的自动使细胞生命终止的过程,在保证多细胞生物健康发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对生物体进化、维持细胞内环境稳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晚期可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表现,导致生活能力下降甚至可致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当前的治疗措施仅能改善症状,并不能延缓或阻断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的趋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现代逻辑的奠基者之一,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谜题是自然语言表达式与相对应的形式语言表达式之间的真值不一致问题。不同的学者对皮尔士谜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皮尔士的解决方案是在条件句中增加可能性概念来解决真值不一致问题。基于实质蕴涵的解决方案中,里德质疑实质蕴涵条件句的真值函项功能,认为实质蕴涵条件句存在重大
研究目的探讨rhG-CSF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深入研究rhG-CSF的脑保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用65只生后7天大(Postnatal 7 days,P7)的S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所示脑血管狭窄支数、严重程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求年龄大于18岁,且已行头颅MRA检查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是我国传统的头足类渔业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过渡捕捞和环境条件的恶化,其资源量严重衰退。近年来,由于增殖放流、人工养殖等技术的推
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代谢指纹谱,分析ACS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0例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的患者,其中ACS组48例,对照组12例,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1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对照组的尿样进行代谢组学研究,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3例)及对照组12例。通过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尿液样本进行分离,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P
茄尼醇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是含有45个碳原子的反式长链聚异戊二烯,根据萜类的分类属于多萜的范畴。另外,由于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对其研究较为广泛。本研究通过克隆烟草茄尼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茄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SPS,构建了pBI121-SPS和pBI121-DXS-SPS过表达载体,通过烟草遗传转化进行基因过表达植株茄尼醇含量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