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译者林语堂在《论语》英译中的创造与受限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以原作为中心,译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而目的论的出现,为译者创造叛逆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论认为,在翻泽活动中,译者是根据翻译目的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采取的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正是译者创造性的具体表现,而目的论的这一观点正是表明翻译目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创造性的发挥。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叛逆性的研究一般从宏观角度进行,同时也从微观个案入手。本文作者认为,正式通过对某一翻译家在实例中的创造性做具体微观的分析,将个案分析与宏观理论相结合,才更好地推动了译者创造性理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翻译发起者,译者本身还有读者等因素影响译者创造性的发挥;从微观角度入手,译者创造性主要体现为译本中表现出的具体翻译策略。   做为一位倍受国外读者欢迎的中国翻译家,林语堂通过编译的形式,将《论语》这一中国儒家经典哲学著作通俗地译介到西方。他的译本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正是他发挥创造性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对林语堂《论语》英译本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译者林语常的创造性是如何体现的。宏观上,从林语堂对原文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这三方面,分析其创造性如何产生的。微观上,从林语堂采用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分析其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然而译者是创造性与受限性的统一,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受限性因素主要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指译者本身的语言能力及对原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掌握程度;外部限制因素主要来自原文本,译入语读者还有译入语文化等。本文也将根据目的论对译者受限性因素的研究,尝试对林语堂在《论语》英译中的如何受限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An ultra-wideband impulse radar was studied for the detection of buried life in coal mines. An improve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method based on a cro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南方黑人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美国南方种族主义的关注。《坟墓的闯入者》是福克纳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著名的
关系从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语法句型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结构复杂,特别是对于二语习得学习者来说,其习得难度较大。因此,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关系从句的习得一直
《奥兰多:一部传记》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于1928年完成的作品。这部小说被伍尔夫设计为一种新形式的传记,它以其丰富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吸引了很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篇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威尔斯指出,翻译并不是翻译单词孤句(除非一个单句具有篇章地位),而是翻译篇章;翻译因而是一个以篇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