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现代生活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当代国内外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从分析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入手,探讨了近代科学世界观对传统教学论的影响,以及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论文通过分析现代西方哲学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主要观点,认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把人的生活世界意识化、精神化和日常化了。与之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世界、人的世界、综合的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世界观到现代生活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之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论文对以下一些基本的理论命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教学活动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建构学生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特殊生活过程;第二,教学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性质上,它是一种教育性、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生活;在内容上,它主要包括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第三,教学活动必须全面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促进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实现日常生活形态的教学活动与非日常生活形态的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
最后,论文对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目的观、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现实性与可能性存在是个体生命的两种基本生存和发展方式,个体的生命具有非特定化、动态生成性、独特性和创造超越性等特征。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建构性、体验性、理解性和游戏性等基本特性,提出了重建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策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