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小说家,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风格独特,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巨大。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史蒂文森作品的中译本越来越多,对其译本的研究也很多。目前对其译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与比较的研究较多,却鲜有学者突破原有研究范围,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史蒂文森的翻译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展开,本论文首先对史蒂文森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特别是《金银岛》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之后选取三个方面,即文化,文学以及改译现象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文化角度,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选取三十年代顾均正的译本和八十年代荣如德的译本,进行生态学诠释,解析译者如何在不同的翻译环境下对译本做出适应与选择。文学角度,在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王宏和张贯之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艺术层面进行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对叙事结构把握的重要性。改译角度,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王理行和戚咏梅的译本,证明目的论对译者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为目标读者所接受。本论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金银岛》的不同中译本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译例进行分析,不仅拓展了这些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也为理解译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期完善译界对《金银岛》汉译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