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大量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中有5%~10%的病例有明显遗传倾向,呈家族聚集现象,其中约80%的患者可以检测出肿瘤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的结构和功能异常。BRCA包括BRCA1和BRCA2,是已经证实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由于两个基因都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遗传给子代,并有很高的外显率,且既往的研究显示这些突变位点遍布BRCA1、BRCA2的整个编码区,没有明确的“热点”,所以检测遗传性乳腺癌高危人群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状况有利于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本实验旨在研究河北省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其亲属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了解BRCA1/BRCA2在河北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特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河北省12个家庭成员一级和二级亲属中有2例及其以上乳腺癌患者的汉族家系,其中患者13人,患者一级亲属46人。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进行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检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状况(estrogen receptor,ER;progestogen receptor,PR)、HER-2蛋白表达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1.家族性乳腺癌占同期全部乳腺癌的3.3%,低于国内外4.4%和5.52%的报道;2.本实验在13位乳腺癌患者及其46位一级亲属中共发现2个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的基因分别位于BRCA1第11外显子和BRCA2第11外显子。BRCA1基因突变(4193insA)携带者为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该患者同时还携带有1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165T>A);BRCA2突变基因(5329insT)携带者则为另一个家系的乳腺癌患者一级亲属。3.实验中还发现4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BRCA1基因第2、11外显子(287G.>C,4165T>A)和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6251G>T、5416C>A),其中4165T>A、6251G>T携带者为家族性乳腺癌患者,287G.>C、5416C>A携带者则为家系中健康一级亲属。4.在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家庭中,分别有3例和4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发病者多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阴性家系。5。13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6岁,<45岁者4例(30.8%),绝经前患者5例,(38.5%),肿瘤最大直径>5cm者3例,占23.0%;隐性乳腺癌1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7例,占53.8%,浸润性小叶癌3例,占23.0%,低分化腺癌1例,占7.7%,髓样癌1例,占7.7%。组织学分级:Ⅲ级以上3例,占23.0%。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均为阴性者3例,占23.0%。
结论:1.中国河北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低于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2.本实验在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共发现2例突变,分别发生在BRCA1第11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所有突变位点均为首次发现,未发现文献报道的西方国家的突变热点,亦未发现中国人群中的“始祖突变”;3.本实验还发现4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BRCA1的第2、11外显子(287G.>C,4165T>A)和BRCA2第11外显子(6251G>T、5416C>A),该位点可能是河北地区人群中一个常见的多态性位点;4.本研究在两个家族性乳腺癌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分别发现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且两个家系中均有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携带者,乳腺癌发病者多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阴性家系。因此,BRCA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健康一级亲属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较大。5.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小,肿瘤较大、临床分期较晚、组织学Ⅲ级比例较大、ER、PR、HER-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