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靶向AMPK/mTORC1和mTORC2抗骨髓瘤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新药例如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仍无法避免耐药和复发,该病无法治愈。二甲双胍作为传统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肿瘤,也包括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然而,对于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特别是骨髓瘤中效应机制至今未明。本课题希望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明确二甲双胍的抗骨髓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这个安全、便宜、有效的药物将来运用于临床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进行体外研究:CCK8法和Ed U法检测二甲双胍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甲双胍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电镜技术检测二甲双胍对细胞自噬的作用;并利用免疫印迹法分析二甲双胍对AMPK/m TOR信号通路上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利用小鼠骨髓瘤移植瘤模型进一步证实二甲双胍的抗骨髓瘤作用。研究结果:体外实验提示二甲双胍能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的增殖。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G0/G1细胞周期阻滞和促进细胞自噬有关,而与细胞凋亡无关。分子机制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并同时抑制了m TOR复合体1(m TORC1)和m TOR复合体2(m TORC2),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了细胞的转录与增殖。利用AMPK抑制剂和小干扰RNA转染来敲低AMPK的实验证实,二甲双胍对m TOR通路的抑制作用,是依赖AMPK活化的。小鼠体内实验中,口服二甲双胍抑制了小鼠骨髓瘤植入性肿瘤的生长,免疫组化检测也提示二甲双胍治疗组AMPK表达量增加,而m TOR的表达下降。研究结论:二甲双胍能诱导骨髓瘤细胞发生G0/G1期细胞阻滞,并诱导自噬来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二甲双胍的抗骨髓瘤作用是通过激活AMPK,同时抑制m TORC1和m TORC2通路来实现。二甲双胍价廉、安全、使用方便,在骨髓瘤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传统高危因素不能精准地预判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敏感性和肿瘤复发。Ⅱ期结肠癌化疗耐药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调控的分子网络异常有关。因此,基于关键基因耐药机制的研究,构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分子预测模型,将更精确地体现其客观生物学特征,是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新基因DDA1可能参与NFκB通路的激活。本研究利用临床大样本和细胞功能学实验验证DDA1是否通过激活N
研究背景与目的生物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套用以预测时间变化和调整生理稳态的内源性计时系统,存在于几乎所有生命形式体内。生物钟以周期性振荡的形式在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水平上发挥调控作用,从而使生理活动、机体行为呈现近似24小时的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钟系统具有严格的等级结构,包括位于下丘脑的调控中枢和外周节律器官/组织;其在分子层面是由一系列特定的钟基因构成转录-翻译反馈环路引起
目的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量是正常胰腺组织的42倍,然而,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探明Periostin基因与胰腺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确切关系,本课题组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进展中的功能研究。(2)Periostin基因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3)Periostin基因与胰腺癌化疗敏感性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促进CRC的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MRI是目前CRC术前评估最常用的影像方法。因此,采用MRI术前无创性识别伴有EMT的CRC、筛选CRC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探讨MR
研究目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RASSF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但引起其下调的机制以及RASSF 6在胃癌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 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micro RNA与RASSF6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为胃癌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181
目的:研究PTX-mPEG-PLGA-PLL-antiCA19-9联合UTMD在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方面的有效性,探索在UTMD的驱动下以及靶向纳米粒子的荷载下,紫杉醇在体内的动态转运特点及在体外的动态摄取规律,了解靶向纳米粒子和UTMD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的潜在机制。方法:复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的mPEG-PLGA-PLL纳米粒子,表面枝接抗CA19-9抗体,并对粒径、包封率、释放率等进行表征鉴定。筛选
目的研究肿瘤微环境调控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探寻转移性头颈癌靶向治疗的新策略。材料与方法1.利用Oncomine、TCGA数据库及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EMT相关基因与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2.应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MT相关蛋白在头颈癌细胞及头颈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运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高表达及敲除稳定细胞株,研究EMT对头颈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4.采
心理应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生存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一种良性心理应激,既往研究显示,EE能普遍抑制小鼠不同肿瘤的生长,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特别是免疫相关机制尚缺乏深入探讨。本课题将在我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析入手,并聚焦于神经-免疫调控,深入探讨EE产生这一肿瘤抑制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本课题从以下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
胰腺癌具有乏氧、高代谢、且依赖自噬生长等显著特征。micro RNAs(miRNAs)作为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性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cro RNA-7(miR-7)在胃肠道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其在胰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具体的分子机理尚未明了。我们前期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基础自噬和糖酵解水平,而miR-7可抑制自噬及糖
研究背景和目的: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消化系统癌症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针对胰腺癌和胃癌发生EMT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揭示miR-301a在低氧诱导胰腺癌EMT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阐明CAV-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在胃癌EMT中的作用,为胰腺癌和胃癌的诊治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标。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