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我国先秦社会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略。对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变化情况、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先民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先民的生态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从特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代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的文明特点。同时对现代社会的环境治理也有借鉴作用。本文共分六部分对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论述。首先,对我国先秦时期整体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先秦时期人类文明的低水平发展还不足以使生态环境受到大范围的毁灭性破坏,因此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良好。但不可否认,此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集中于战国时期。包括森林面积的减少、野生动物的南迁、河流的变混和断流等等。当然,这不排除自然因素诸如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伴随着人类改变自然界能力的加强,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趋于明显。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先秦时期先民的一系列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统治阶级的活动。生产活动如农业生产活动、畜牧业生产活动、手工业生产活动,其中手工业生产又包括金属制造业、骨制品业和皮革加工业。生活活动包括人们的服装制作、取暖、居室建筑等。在这些生产生活活动中,农业生产的土地开发及耕作方式、畜牧业的多种用途(如祭祀、生产、运输、战争)和其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手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都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活活动同样如此。统治阶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战争、狩猎和祭祀。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是存在的。第三部分叙述生态环境对先秦时期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人们居住地的选择和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商周时代统治者的屡迁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与风俗习惯的密切联系甚至影响到我国几千年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第四部分阐述了先秦时期先民对生态环境的管理维护措施。包括设立生态职官、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利用道德的约束。生态职官如虞、衡以及场人、囿人等。他们的职能都与自然环境包括山林川泽及一些特殊生态区域的管理相关。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四时之禁”、获取自然资源的限制措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殊生态区域的管理。道德约束包括孝行,这在孔子时就已具有爱及万物的内涵。以及王道的要求,这是很多统治者所向往的目标,也与其对自然万物的态度联系在一起。还有节约的标志、吉祥的象征以及国家富强的要求等等。这些管理制度和获取自然资源的思想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WP=51>环境在先秦时期处于良好状态。第五部分是先秦时期生态思想及其对秦汉社会影响的论述。面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我们的先民不断提出自己的认识。而认识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只有尊重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面对秦汉时期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汉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发展。而这些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六部分是关于先秦时期生态环境状况的问题分析。在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及生态思想都很丰富的先秦时期,生态环境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其中原因可归纳为四方面: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人口的增长,三是先秦生态管理措施的缺陷。四是先秦时期生态思想的局限。正由于种种限制因素,生态环境的维护经常与人类的一些社会活动产生矛盾,导致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