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Inner Chapters of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亦称《南华真经》,道家经典之一。自其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庄子》共三十三篇,本文选取其中集中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的内篇七篇为研究对象,借用当代阐释学派中重要理论“偏见”和“视域融合”的两个概念,通过对《庄子·内篇》的两英译本--林语堂译本和Burton Watson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典籍英译中,影响译者的主要力量和因素。
   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是其深邃的道家思想。文章多有想象和虚构,其语言给人以奇特磅礴,恣意汪洋的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和文学魅力,对后世中国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亦受人们的尊崇。本文选取林语堂与Burton Watson两个《庄子·内篇》译本,是因两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年代,(林语堂选译本1942年出版,Burton Watson全译本1968年出版),以及译者拥有不同的国籍(中国、美国)与社会身份(文学家、汉学家)。两译者在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源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了译文的不同。
   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阐释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伽达默尔是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他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中首次提出“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和其他视域的碰撞和交融,并且在此过程中促使了新事物的产生。本文从阐释学的视角来对比研究两译者英译的中国典籍《庄子·内篇》。文章分析了两译者的社会文化思想视域与源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并阐述了由于不同视域而产生了不同翻译策略。林语堂作为中国人,其历史文化视域无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译本侧重于保持原作风格,语言简练大气,力求在向西方读者介绍道家学说时再现原作风格。而Burton Watson则采取详尽的增译,译文运用通俗的现代英语以便道家深邃的哲学思想能更好地为西方人所理解;林语堂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影响力求保留道家学说中的独创哲学理念而Burton Watson的宗教视域受西方基督教圣书《圣经》的影响,在理解中国传统道家学说时多用西方宗教中相似的概念来翻译以诠释道家文化。文章运用实例印证以上结论,以期为庄子的翻译研究作出微薄贡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冲突话语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表现为交际主体之间的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人们普遍认为,冲突话语对人际关系具有负面效应,它们往往与不礼貌(impoliteness)联系在一起。Culpeper(1998)等认为,不礼貌是影响听话人面子,并导致冲突的一种交际策略。因为类似策略是说话人蓄意使用的,甚至带有某种恶意,其交际效果自然具有负面性。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冲
学位
期刊
期刊
阐释学和文学翻译研究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方面有非常多的交叉重叠性。阐释是文学翻译之灵魂,文学翻译,究其本质是意义的阐释与表达的艺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这一阐释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因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开放性的,因此其理解相较其他文本类型更具主观性。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角度,依据其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和视域融合这三个核心概念,对《夜色温柔》不同时期的
Counteract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approaches, reflective practice is believed torepresent a more humanistic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 that facilitates self-awareness and the teachers dev
学位
国务院总理在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涵盖过去一年中央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及中央政府在新一年中的工作规划,是世界了解中国这个快速发展国家的重要渠道。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各种以其为题的探讨、分析不断涌现。  Mona Baker1993年提出了关于翻译共性的一系列假设,从此翻译研究学者们围绕这些假设展开了各种探讨。Baker将翻译共性定义为翻译文本而非目标语非翻译文本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早在晚清时期就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此后,这部小说被多次重译。纵观《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不难发现翻译界对这部小说的翻译存在以下两种倾向:有些译者倾向于把它翻译成成人文学爱好者青睐的政治讽刺性小说,而有些译者倾向于把它翻译成儿童读物。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分别选取了成人文学爱好者青睐的张建译本和儿童读者喜爱的王维东译本,以期待视野为理论视角对这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