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开启了中国依法治国新篇章。加强法制建设,是当代中国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是对司法、执法和行政工作的再敦促,也是对公民法制素养再提升的警醒。新闻人作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有力倡导者,责任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新民晚报》法制报道研究,通过传播效应现状解读以把握新闻人法制报道传播模式的特点等,以利提升传媒法制报道传播效应的商榷。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以《新民晚报》法制专版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框架理论,把握版面结构语言通过报道主题的设定,平衡法制报道正面与负面之基调。以及文本结构语言通过运用灵活的写作结构、叙事手法等方式,凸显的法制硬新闻,“亲民化”软着陆的特征。第二方面:主要选取近五年典型案例的相关法制报道,在发掘《新民晚报》法制报道取向特点的同时,普遍纳入其它传媒相关法制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在瑕瑜互见中揭露当前报道中仍然存在的传播效应不到位或职业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比如法制报道中的法律元素未强化、“媒介审判”现象等,并揭示此类现象所表征的新闻人法制素养欠缺等问题。第三方面:侧重研究近五年《新民晚报》相关法制报道,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传播效应的策略升级建议,以资参考。第四方面:基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异化传播渠道,探讨各传媒渠道法制报道所体现出的传播方式特点,提炼《新民晚报》法制报道的优势因素。笔者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环境变幻,尤其是中国正处于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强化法制宣传、促进法制建设的新闻人使命之重前所未有。因此,与时俱进地审视当前法制报道的“精华”或“糟粕”,有助于新闻界认识到法制报道传播效应的优势或不足,为新闻人更好地履行普法教育、维护权利和舆论监督的职责,提供有益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