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馆所在的街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非常重要的区域。街区的传统风貌由于缺乏计划的近现代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逐渐成为一个包含诸多“插入体”的旧城居住区。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而街区的固有空间形态来不及适应的情况下,不均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在:(一)新环境与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美术馆自建成时就以庞大的体量介入街区,但至今依然与街区处于一种相互孤立的状态。(二)老环境与新功能之间的矛盾。街区的原有空间形态与当今的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三)城市要素之间的分离状态。中国美术馆、历史街区和其周边的历史遗存缺少联系,尽管历史遗存个体都得到了保护并能正常发展,但从总体上确难以创造相对最大的整体效益,从而制约了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美术馆及周边街区的整合进行研究。本研究有两个要点:第一,中国美术馆所在的街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非常重要的区域,街区内及周边蕴含大量的历史遗存,所以整合必须关注区域内的历史价值并遵从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以对街区的保护作为整合的基本前提,发现并继承其空间形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求建立新环境秩序的途径。第二,由于中国美术馆在功能上处于强势,在空间上占据主导,它向北京美术馆的转换势必为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契机,并为整个街区的重塑活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论文从对街区价值及特性的研究开始。一方面,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史料,总结街区及周边重要历史遗存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切身感受街区内的空间,并将现状与《乾隆京师全图》中对该区域的空间描述相对照。感性的认知通过理性的分析,最终形成较为客观的结论。在第二部分中,论文针对本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空间形态特征提出了保护策略和保护方式。该章重点研究了保护区划中一、二、三类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划定及街区内部及周边三类建设控制区域的高度控制问题,并对街区内保护院落、非保护院落的使用、改造及更新提出了规定和建议。第三部分是整合研究,根据街区内的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笔者提出了以美术馆为核心、以小尺度原则发展与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创意文化产业,并在传统居住区内形成“居住——工作平衡体”的功能模式。整合的结果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逐步呈现,包括:美术馆围墙的拆除、美术馆功能对保护院落的介入、美术馆西侧三类建设控制区的用地方式探讨,及对重要文化设施之间联系的加强。笔者通过多种可能性的尝试来探讨各种方式的利弊。研究的最终结论表现在对多种可能性的描述,对街区内不同元素潜在联系的发掘以及街区发展的新的功能结构趋势的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