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加压四肢低强度抗阻训练和常规低强度抗阻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躯干核心肌群的变化,分析加压训练对核心肌群的影响,讨论加压训练是否同样对核心肌群也具有显著的远端效应,以期为腰痛、脊柱损伤患者、老年人等不便做中高强度躯干肌群力量的人群提供新的康复思路。方法:选择16名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专业2018级和2017级本科生为实验对象。为了排除性别年龄因素干扰,年龄均为20-22岁的男性在校学生。将1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8),对照组(N=8),对照组进行低强度抗阻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四肢进行加压。整个实验过程,无人员流失,实验对象无不适应反应,无意外发生。实验前,让所有受试者充分了解整个实验内容,本人充分了解实验仪器使用的禁忌症和适应症。随后,对受试者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身高、体重、体成分)、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测试、等速肌力测试(30°/sec、60°/sec、120°/sec峰力矩PT、屈/伸比值、疲劳度)、八级腹桥测试。在第一次训练时记录表面肌电的变化作为训练前肌电的实验数据。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21次干预训练,每周3次,一共7周,每次由同一人员全程指导,每次训练完成时间控制在1h之内。最后一次训练时记录表面肌电数据作为训练后肌电的实验数据,训练后再次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屈/伸比值、疲劳度)、八级腹桥测试。结果:1.核心肌群因加压训练得到有效激活,如下所示:(1)屈曲动作表面肌电均值方根RMS,组内比较,对照组训练前后腹直肌、腹外斜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训练前后腹直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外斜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训练前后竖脊肌和多裂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腹直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外斜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竖脊肌和多裂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背伸动作表面肌电均值方根RMS,组内比较,对照组训练前后竖脊肌、多裂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训练前后竖脊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裂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训练前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竖脊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裂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站姿腿伸展动作表面肌电均值方根RMS,组内比较,对照组训练前后竖脊肌、多裂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训练前后竖脊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裂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训练前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竖脊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裂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器械卧推、坐姿伸膝两个动作表面肌电均值方根RMS,组内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躯干等速肌力因加压四肢有显著增加,如下所示:在测试角度为30°/s、90°/s和120°/s下,对照组训练前后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测试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训练前后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测试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训练后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测试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躯干屈/伸比值,两组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训练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数值有下降,实验组下降程度更大。(3)躯干屈伸肌疲劳指数训练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值均有下降,实验组下降程度更大。3.躯干核心肌群稳定性并未显著增加,如下所示: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训练前后八级腹桥测试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训练前后八级腹桥测试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值均有增加,实验组增加程度更大。结论:加压四肢低强度抗阻训练,能有效激活训练动作中的原动机,即低强度抗阻训练基础上,加压四肢对激活躯干核心肌群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压四肢低强度抗阻训练明显提高受试者躯干屈伸等速肌力,即低强度抗阻训练基础上,加压四肢对躯干核心肌群的肌力大小产生远端效应。7周的加压四肢低强度抗阻训练对提高核心稳定性没有明显作用,但有提高核心稳定的趋势。建议将训练时间增加至八周或以上。在腰痛、脊柱损伤患者、老年人等需要提高躯干肌群力量人群的康复训练中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