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类所必需的基本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粮食如同石油、淡水资源一样,是一种战略性物资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 传统的粮食安全解决思路大致来说有两种: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和利用国际市场,保证我国粮食供给。但是利用国际市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可能是现实也可能是潜在的,何况目前我国的贸易基础设施和市场发育状况也不具备承担大规模粮食进口的能力。自给战略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自给率造成了中国农田的超生态负荷运行,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中国粮食生产的边际成本非常之高,国内粮食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粮价,中国粮食生产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而实际上,这两种战略并没有原则上对与错之分,只是适应不同的假设前提和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因此,选择“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市”(自给战略与贸易战略)相结合的粮食安全战略,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亿t的高峰后,已经连续5年减产,到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4.31亿t,虽然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亿t,比2003年增产388亿kg,增产9.0%,扭转了1999年以来下降的局面,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恢复到5亿t的水平。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在这样一个粮食供需存在缺口、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宏观背景下,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借鉴樊胜根分析经济增长的一篇经典文章,构建一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投入要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三个重要方面,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投入可以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效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宏观粮食政策及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