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是得到公正与理性裁判的前提。证据推理对于案件事实的构建与证明极其重要,这并非靠简单的证据罗列与叠加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对证据进行解释推理。一种好的解释方法认为,应通过构建案件的事实情节,将证据对应到情节中,使之形成对应,共同证明案件事实。由于诉讼主体的诉求差别以及常识认知差异等因素,即使对于同一项证据而言,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因此,为得到对证据的最好解释以及案件事实,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是得到公正与理性裁判的前提。证据推理对于案件事实的构建与证明极其重要,这并非靠简单的证据罗列与叠加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对证据进行解释推理。一种好的解释方法认为,应通过构建案件的事实情节,将证据对应到情节中,使之形成对应,共同证明案件事实。由于诉讼主体的诉求差别以及常识认知差异等因素,即使对于同一项证据而言,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因此,为得到对证据的最好解释以及案件事实,研究事实情节的整体构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里,将情节构建等同于故事叙述,选择故事的方法来进行证据推理。解释性故事的主要作用是解释证据,澄清证据的证明含义,从而为事实的建立寻找隐藏在证据之间的合理理由。故事方法可以用以构建案件中发生了何事的情节,能够在解释与检验假设情节时有效地组织证据,提供了犯罪发生的情况和概览。对故事方法的研究是为帮助人们利用众多的案件证据构建“过去发生了什么?”的假设,并比较其他故事,选择出最好的故事假设作为案件认定的基础。2018年我国出台了《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该法院的审判活动,具有裁定案件事实问题的权利。那么,面对专业的法律知识与非专业的朴素认知的碰撞,如何在当中寻找到一种都可适用的证据推理方法就显得极有必要。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地较少,基本没有系统的论述。当下对故事方法的研究集中于陪审团的事实裁决。那么,故事的方法能否适用于中国的证据推理与事实认定呢?这是文章所要论证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将以故事解释证据为主题,探讨故事情节的构建对于证据的解释效用以及如何选择最佳故事,结合案例验证故事方法的价值。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章对解释性故事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与剖析,理清故事的相关概念,说明故事与证据推理间的关系,明确其在证据推理中的地位与角色。解决如何形成故事的问题,比较多种学说,提出故事结构的初步构建。另外,对故事解释证据的逻辑原理——回溯推理理论进行分析,明晰故事所构建情节的似真性质。由于故事的可废止,也为事实认定者选择与淘汰其他故事说法提供可能。第二章以故事的研究路径为视角,重点对故事模型、锚定叙事理论和混合方法理论等展开分析。通过对这些学术观点的对比,总结故事方法在构建案件情节方面的优势与类型。提出将解释性故事与审判相结合时所可能遇到问题,借此不断夯实故事方法的理论深度。当然,故事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局限与不足,其中“好故事排斥真故事”的风险尤甚。那么,需要探讨哪个故事才是法庭之上所真正需要的;第三章是本文主体部分,介绍如何选取最好故事与克服故事局限的方法——最佳解释推论。从最佳解释推论完成到最佳故事的跳跃,需要评价和比较故事和证据的标准。结合对故事方法的学术观点,发现最佳故事不仅要求形式良好,还必须真实,提出证据覆盖和故事融贯的标准。这基本上解决了最佳故事在结构上的可信性。那么,这个可信的故事就具有成为裁判案件事实依据的分量了吗?下一个重点需要明确该标准与刑事证明标准间的关系,提出了对于证据的解释性故事的双重过滤模式。笔者认为,选择最佳故事的标准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普遍的可信度标准,并非针对具体情况的证明。事实认定者通过该标准可以排除掉其他不好的故事假设,得到一个最好的解释。该故事最终是否能够成为裁判的依据,还需要经过刑事证明标准的检验。在故事模型的借鉴之下,形成我国事实认定者使用解释性故事认定案件事实与证据解释的适用模式。理论离不开实践应用。第四章结合“云南陈辉故意杀人案”,通过上文所构建的解释性故事的分析方法来论证该案件。针对该案件的争议焦点所形成的多个故事假设,进行评价与比较,得出最佳故事来解释案件证据和事实。以此来检验故事方法在实践操作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对于解释性故事在我国的适用进路提出分析和展望。从“能用”?和“好用?”两个维度着手,借鉴陪审团使用故事方法进行事实裁决的有益经验,并对解释性故事在我国的适用与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期望解释性故事可以成为我国刑事案件证据推理和事实认定一种方法。
其他文献
在中考的数学考题中,方程是一个知识重点,也是一个知识难点。学生在方程的知识板块的掌握和运用上依旧存在很多不足,最直观的就是学生解题总是出错,这种出错不仅是解题时出现
利用图像序列对目标进行三维重建在目标侦察、识别、导航以及测绘等方向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合成孔径成像原理具有鲁棒性、可靠性以及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本论文基于光学非相参合成孔径成像原理,分别对可见光与激光图像序列超分辨率三维重建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改进了可见光图像序列合成孔径超分辨率成像方法。提出了基于Keren配准和BTV正则化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优化了合成孔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过程,该方法能够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遍。语文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集于一体的学科,其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扩充课堂容量。我国农村作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促进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
随着人们对精确定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在实际的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在目标点与参考基站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非视距(NLOS,Non-Line-Of-Sight)传输的影响。在这种正向偏差的影响下,测得的定位参数会严重偏离真实值,从而导致算法的定位性能大幅下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非视距环境下提高算法定位性能,满足人们高精度的定位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
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其节日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的新鲜感,冲淡了现代人对过春节的热情;年俗活动的简化、年节仪式感的缺失,传统春节渐衰,不少人都觉得年味儿淡了。虽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电视媒介造成冲击,但电视作为客厅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家庭交流和家庭共享的载体,人们在看电视时享受的是家庭的温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意拳是明、清时期以山西省太谷县为地缘中心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山西乃至全国传统武术中形意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太谷形意拳的发展与当地的村落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太谷形意拳依附于村落的内部环境不断绵延传承。近年来太谷形意拳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人们对太谷形意拳的传承历史、功法拳理、健身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对于太谷形意拳与当地村落环境关系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是当前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发展两者相交汇的产物,它带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个全新的执政环境。当前学术界对网络公众参与争论的焦点仍在网络
随着通讯事业对天线技术要求的提高,相控阵技术在雷达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5G通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军事和民间对相控阵技术需求逐渐提升,相控阵技术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现有相控阵技术的基础上,愈加成熟的技术将会使得相控阵圆极化天线具有更宽的带宽、更好的轴比性能和更宽的角度扫描。本文设计出了两款功分网络,并在HFSS中进行仿真优化,意在通过功分网络实现四馈点馈电使得阵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处在学生向社会人员转变的转折点处,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不同于传统体育项目只能在固定的场馆场地上进行,定向运动将身体锻炼搬到了公园、森林等野外环境。定向运动是一项体能与智能并重的项目,除了具有一般项目所有的运动性、竞技性、耐力性等特点,还有
合成孔径成像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探测手段,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随着SAR技术的日新月异,对SAR图像分辨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旨在对多载波信号形式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