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是中国东部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三面环山、两江入海”的优渥环境,是闽南文化诞生、成长的舞台。闽南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吸纳学习了异域有益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这个极具兼容性、开放性和开拓性的地区文化生态。其所具有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是在城乡空间长期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第三次文物普查等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数据为主,结合坐标拾取、地理配准等方法进行空间位置的确定。并补充完善其属性内容、历史环境等数据,完成闽南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环境数据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借助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探讨了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的总体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闽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类型以集聚型分布为主,沿海地区集聚程度较高;县域尺度下具有集中程度较低、离散程度较高、均衡程度较高等总体分布特征。(2)在史前、秦至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这六个时间切片下,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规模逐渐变大,分布热度逐渐升高,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形态上呈现了沿生态过渡带离散-泉州集聚-沿海集聚-山区扩散-厦门集聚-逐渐稳定的变化态势。(3)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的形态模式由史前时期的单中心网络模式发展演化成为秦至宋元时期的向心模式、多核模式,再到明时的多中心网络模式,最后自清时渐渐稳定,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特征;其与闽南地区宏观城乡空间发展的历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能够较好地表现如今物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4)自然地理条件是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生成的基质,也是限制其空间形态的边界,遗产分布形态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是推动其变化生长的动力,移民活动、交通建设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变化;社会环境是控制、影响其发展方向的轨道。(5)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对应总体特征的宏观保护策略;对应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的内容保护策略;对应社会经济发展、现有工作不足与技术理念趋势的持续发展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内容,探索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期为闽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