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以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组,评价针刺结合中药处方对FD的临床疗效,以期为F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
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针刺并口服中药疏肝健脾汤,一周针刺7次,口服中药7付;对照组单纯使用针刺治疗,针刺频率同治疗组。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将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
结果:1.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优于对照组,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二者疗效相当。
2.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证候。
3.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在SAS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S方面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SAS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SD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改善忧虑(AN)、疾病控制(C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日常活动(DA)、饮食(DI)、睡眠(SL)、不适(DT)、健康感觉(HP)、压力(I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
5.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结合疏肝健脾方可明显改善患者肝郁脾虚型FD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针刺并口服中药疏肝健脾汤,一周针刺7次,口服中药7付;对照组单纯使用针刺治疗,针刺频率同治疗组。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将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
结果:1.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优于对照组,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二者疗效相当。
2.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证候。
3.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在SAS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S方面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SAS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SD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改善忧虑(AN)、疾病控制(C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日常活动(DA)、饮食(DI)、睡眠(SL)、不适(DT)、健康感觉(HP)、压力(I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
5.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结合疏肝健脾方可明显改善患者肝郁脾虚型FD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