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间非砂岩地层主要在盐湖沉积背景下,受古水深、气候、碎屑物质供给以及化学沉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中孔低渗油气藏,其岩性变化频繁,多以泥岩、泥页岩、泥质白云岩、粉砂岩以及泥膏岩的毫米级薄互层为特征。陈沱口凹陷作为江汉盆地的外围凹陷,处于完全未动用状态,虽然其资源量无法与其他三大凹陷相比较,但是了解这套盐间非砂岩地层对深化陈沱口地区地质认识及江汉油田增储上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资料缺乏等难题,我们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大量基础工作,得到了以下结论及认识:
1、开展物源方向研究
通过对邻区老新-新沟和陈沱口凹陷重矿物和岩性统计数据分析,从老新-新沟到陈沱口凹陷重矿物成熟度由低到高,砂岩百分含量逐渐降低,泥岩百分含量逐渐增加,矿物成分成熟度具增大的趋势,而且岩石粒径中值变小,分选性变好,即碎屑岩结构成熟度变好。这都明确表明了陈沱口凹陷北部砂岩的碎屑物源应为汉水物源的老新-新沟分支。
2、开展了沉积相及平面展布规律研究
(1)本区新下Ⅱ油组主要发育泥岩类(包括泥页岩、石膏质泥岩、白云质泥岩等)、白云岩类(包括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及少量的粉砂岩。泥岩主要作烃源岩,但泥岩内可能有少量残留原油;白云岩、粉砂岩主要起到储层的作用。在研究区识别出暗色泥岩相、泥膏岩相、泥页岩相、泥质粉砂岩相和泥质白云岩等5种岩石相;
(2)认为本区Ⅱ油组是滨浅湖沉积,Ⅲ油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明确物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该区沉积相标志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测井相)及地震资料相结合,划分了本区Ⅱ、Ⅲ油组沉积相体系,以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和地震属性异常区研究,明确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其中,Ⅲ油组浅水三角洲可细分三角洲前缘(包含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泥、滑塌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对较发育;Ⅱ油组为滨浅湖沉积,湖滨地形平缓,水动力较弱,波浪作用不能波及岸边,物质供应主要以泥质为主,可细分云坪、泥坪、云泥坪和膏泥坪等,其中泥坪、云泥坪较发育。
3、结合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盐间非砂岩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1)由测井曲线变化特征分析可知,密度(DEN)和声波时差(AC)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自然伽马(GR)和补偿中子(CNL)随深度增加有变小的趋势。
总结不同岩石的物理参数变化规律为:由测井曲线岩性统计分析可知,自然伽玛和声波阻抗能较好地将不同岩性组合区分开来,且岩性组合呈单调增减变化,而密度在泥质白云岩和泥岩类有叠置,不易区分,补偿中子效果最差;
(2)通过研究本区Ⅱ油组差油层、油层、水层与油水同层的各参数特征,利用交会图分析研究单井的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和声波阻抗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油水同层的电阻在2.8.6.5Ω·m之间,其中纯油层(含油层泥质重)电阻高达49.4Ω·m,声波时差在198-236us/m之间,反映储层较致密;声波时差与密度交会能较好的区分流体;
(3)根据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及测井曲线响应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在本次论文中选择以自然伽玛曲线为主,与自然电位曲线相结合,以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为辅的测井响应序列进行测井相分析: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钟形或箱形,支流间湾微齿化或指形,河口坝漏斗状,席状砂指状、漏斗形;前三角洲测井曲线呈齿化钟形,曲线异常幅度低;滨浅湖沉积包括指状滩砂、齿化平直形泥坪以及钟形微齿状的云坪。
4、结合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盐间非砂岩地层地震响应特征
(1)从陈102井Ⅱ油组变厚度正演模型可以得出:厚度变化时,其零入射角时的反射振幅为正,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振幅明显正向减小。在AVO属性交会分析中,陈102井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随着厚度的增加,AVO异常响应主要位于第Ⅰ、Ⅱ、Ⅲ象限,且随着厚度的增加由第Ⅲ象限向第Ⅱ象限过渡;P、G值由负值先增大后减小,在60m左右时出现G值极大值点;从原始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油层P、G值均为正值,位于第Ⅱ象限,振幅随角度增大而增大;水层P值为正、G值为负,振幅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2)根据地震地层学原理,结合Ⅱ、Ⅲ油组地震反射同相轴特征,从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和地震波属性三个方面划分出4种典型地震相,包括: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披覆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形地震相,以反映陈沱口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特征;
(3)从地震沉积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规律来看,尽管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通过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认为均方根振幅和平均瞬时频率可以识别研究区岩性:泥岩均方根振幅值最低,一般只在0.2-0.4之间;砂体的均方根振幅一般在0.6-1.7;而由于膏岩波阻抗较高,其值一般在3-4。
1、开展物源方向研究
通过对邻区老新-新沟和陈沱口凹陷重矿物和岩性统计数据分析,从老新-新沟到陈沱口凹陷重矿物成熟度由低到高,砂岩百分含量逐渐降低,泥岩百分含量逐渐增加,矿物成分成熟度具增大的趋势,而且岩石粒径中值变小,分选性变好,即碎屑岩结构成熟度变好。这都明确表明了陈沱口凹陷北部砂岩的碎屑物源应为汉水物源的老新-新沟分支。
2、开展了沉积相及平面展布规律研究
(1)本区新下Ⅱ油组主要发育泥岩类(包括泥页岩、石膏质泥岩、白云质泥岩等)、白云岩类(包括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及少量的粉砂岩。泥岩主要作烃源岩,但泥岩内可能有少量残留原油;白云岩、粉砂岩主要起到储层的作用。在研究区识别出暗色泥岩相、泥膏岩相、泥页岩相、泥质粉砂岩相和泥质白云岩等5种岩石相;
(2)认为本区Ⅱ油组是滨浅湖沉积,Ⅲ油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明确物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该区沉积相标志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测井相)及地震资料相结合,划分了本区Ⅱ、Ⅲ油组沉积相体系,以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和地震属性异常区研究,明确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其中,Ⅲ油组浅水三角洲可细分三角洲前缘(包含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泥、滑塌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对较发育;Ⅱ油组为滨浅湖沉积,湖滨地形平缓,水动力较弱,波浪作用不能波及岸边,物质供应主要以泥质为主,可细分云坪、泥坪、云泥坪和膏泥坪等,其中泥坪、云泥坪较发育。
3、结合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盐间非砂岩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1)由测井曲线变化特征分析可知,密度(DEN)和声波时差(AC)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自然伽马(GR)和补偿中子(CNL)随深度增加有变小的趋势。
总结不同岩石的物理参数变化规律为:由测井曲线岩性统计分析可知,自然伽玛和声波阻抗能较好地将不同岩性组合区分开来,且岩性组合呈单调增减变化,而密度在泥质白云岩和泥岩类有叠置,不易区分,补偿中子效果最差;
(2)通过研究本区Ⅱ油组差油层、油层、水层与油水同层的各参数特征,利用交会图分析研究单井的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和声波阻抗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油水同层的电阻在2.8.6.5Ω·m之间,其中纯油层(含油层泥质重)电阻高达49.4Ω·m,声波时差在198-236us/m之间,反映储层较致密;声波时差与密度交会能较好的区分流体;
(3)根据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及测井曲线响应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在本次论文中选择以自然伽玛曲线为主,与自然电位曲线相结合,以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为辅的测井响应序列进行测井相分析: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钟形或箱形,支流间湾微齿化或指形,河口坝漏斗状,席状砂指状、漏斗形;前三角洲测井曲线呈齿化钟形,曲线异常幅度低;滨浅湖沉积包括指状滩砂、齿化平直形泥坪以及钟形微齿状的云坪。
4、结合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盐间非砂岩地层地震响应特征
(1)从陈102井Ⅱ油组变厚度正演模型可以得出:厚度变化时,其零入射角时的反射振幅为正,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振幅明显正向减小。在AVO属性交会分析中,陈102井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随着厚度的增加,AVO异常响应主要位于第Ⅰ、Ⅱ、Ⅲ象限,且随着厚度的增加由第Ⅲ象限向第Ⅱ象限过渡;P、G值由负值先增大后减小,在60m左右时出现G值极大值点;从原始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油层P、G值均为正值,位于第Ⅱ象限,振幅随角度增大而增大;水层P值为正、G值为负,振幅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2)根据地震地层学原理,结合Ⅱ、Ⅲ油组地震反射同相轴特征,从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和地震波属性三个方面划分出4种典型地震相,包括: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披覆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形地震相,以反映陈沱口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特征;
(3)从地震沉积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规律来看,尽管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通过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认为均方根振幅和平均瞬时频率可以识别研究区岩性:泥岩均方根振幅值最低,一般只在0.2-0.4之间;砂体的均方根振幅一般在0.6-1.7;而由于膏岩波阻抗较高,其值一般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