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心肌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普通急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大多症状轻微,暴发性心肌炎(FM)是心肌炎最为严重的类型,其是指症状持续时间<2周,伴有严重心力衰竭需要正性肌力或机械循环支持的心肌炎,以突发性、严重的弥漫性心脏炎症为特征,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命结局。这些致命的结局往往发生在急性期,如果及时治疗,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存活率可达50%以上。早期发现暴发性心肌炎高危个体,采取措施预防其发展为明显的暴发性心肌炎,减少其致命后果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为早期及时发现暴发性心肌炎高危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急性心肌炎患者暴发性进展的可能性,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方便临床决策者方便快捷地定量评估急性心肌炎患者暴发性进展的风险。方法: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的患者240例,根据诊断标准分为FM组(n=70)和NFM组(n=170)。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入院生命体征、主要症状、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后,所有样本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Lasso回归共同确认急性心肌炎暴发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别在两组对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及临床效用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1.FM组与NFM组在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白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NT-pro BNP水平、肌钙蛋白阳性率、矫正后的QT间期(QTc)时间及QRS波群时限及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晕厥、心悸、胸闷症状及心电图检查出现严重房室阻滞、胸导联低电压、异常Q波、束支阻滞、加速性心律失常、ST段及T波改变的比例两组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呼吸频率、左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径、症状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胸痛的频率及心电图检查出现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及室性或房性早搏的频率上进行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建模组,通过Lasso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时较高的心率和较低的舒张压水平、心功能标志物BNP升高、心电图宽QRS波及ST段或T波异常可以作为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3.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组及验证组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AUC为0.940(95%CI:0.935-0.946),验证组AUC为0.935(95%CI:0.922-0.94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校准度较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可获得临床净获益。结论:1.入院时高心率、低舒张压、BNP升高、心电图宽QRS波及ST段或T波异常是急性心肌炎患者暴发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依据5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的风险预测模型:Probability=1/(1+exp(-(-10.389+0.033x HR-0.040x DBP+1.852xlog10(BNP)+0.036x QRS波群时限-1.153x ST-T改变)))3.对模型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一定的临床效用,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能为临床工作者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高危患者提供参考,从而进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