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文坛兴起了一轮“恋爱小说”的写作潮流。在题材选择上,“恋爱小说”延续并放大了“五四”自叙传小说中爱欲书写的成分,并在文体形式上直接承袭了自叙传式的叙事模式和体裁选择。一时间书写都市青年“恋史”、三角、多角乃至同性恋爱故事并冠以“日记”、“信札”、“情书”之名的小说层出不穷,构成了正处于“新书业的黄金时代”的新文学中小型出版机构的一大文学出版物类型,成为最受当时青年学生欢迎的文学读物,更成为彼时大批涌入新文坛讨生活谋出路的文学青年争相追摹的一种写作程式,对于不同文学代际、流派、社团乃至不同知识分子阵营的作家均呈现出席卷之势。作为一种覆盖面极为广泛的文学风尚,这类“恋爱小说”表现为一种极具症候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脉络中,“恋爱小说”的创作风潮则恰好处于1920年代初期的“五四”自叙传抒情小说和1928年后风行的“革命+恋爱”小说这两大创作潮流之间。作为一种“夹缝中的写作”,“恋爱小说”的文学风尚形成于一个伦理失范、价值未明、诸多问题错综纠缠的“后五四”时代之中;在“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运动中掀起的伦理一情感革命以及由一种浪漫的文学观念主导的新文学创作,在此时所面临着的自身形态的走向问题,都在“恋爱小说”所建构的写作空间中留下或隐或现的话语踪迹。本文正是将“恋爱小说”这一新文坛风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症候,以形式分析为主兼顾社会学考察的方法,在叙事模式与情节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取出一些其他的形式要素,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场景模式与主题模式入手,探讨新文学市场、社会思想讨论以及新文学批评等外部因素与小说形式的互动与互涉关系。本文一方面试图讨论“恋爱小说”运作方式及审美共性中反映出的某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审美倾向与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复杂性与变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考察不同作家在这一风尚内部的具体表现,透视作家个体与时代精神、思想潮流、文坛趣味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