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影响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ya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理论和实践挑战之一是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间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解析。从现实逻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揭示了“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1这一总量富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显示出我国非公经济的确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毋庸置疑,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社会矛盾,就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始终高于除美国外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深入阐释了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必然产生两极分化,为彻底改变这一格局,马克思又深刻揭示了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有所不同,即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还包含非公有制经济的因素,因此,如何来解释非公有制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就成为了重要理论课题。我国学术界对于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多维研究,在理论分析、政策研究、实证检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关于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一定负面作用研究的理论根据比较充分,具有坚实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但是,关于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理论研究则较为单薄,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和有力度的实证检验。为此,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在剖析我国非公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间的现实逻辑关系背景下,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与共同富裕反向作用的逻辑框架下,挖掘我国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承认非公经济会拉大两极分化的前提下,挖掘和解析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发挥促进作用的理论机理。进而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来抑制其负面作用的对策建议。本文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一是对于现时代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二是对于创新和构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三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关于非公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中,发挥非公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效应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对于解决全球经济背景下,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冲击,提出中国治理方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理论基础、现实演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对策探讨,主要通过以下六章内容进行阐释和论证。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文献研究及评析、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整体阐述。这一部分是对本选题核心思想和整理逻辑路线的介绍,具有总括性和纲领性。第二章,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本章对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经典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评析。首先,从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理论研究开始,对经典作家关于两者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两者关系的初步阐述,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共同富裕关系在思想上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其次,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拓展探索进行整理。从毛泽东时期对非公经济的思想转变,到邓小平时期解放思想发展非公经济,再到新时代非公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在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成就了对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思想飞跃。最后,对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的评述,寻找研究空间,确定研究思路。第三章,我国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现实分析。本章从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影响作用的现实演变中,找出两者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征。并在肯定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准确认识由于其自身私有制属性而必然引起的贫富差距加大等抑制共同富裕的作用。非公经济从建国早期恢复国民经济,到改革开放后提供财富基础,再到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表现出其对共同富裕存在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非公经济的发展方向与马克思的经典逻辑一致,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另一方面,非公经济的发展也显示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第四章,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作用,使我国非公经济能够对共同富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内部作用分析,从理论性和现实性阐释我国非公经济内生出社会主义因素的可能性。最后,探寻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影响的作用路径,得到企业应形成以员工持股、利益共享、集体劳动为标志的制度创新。第五章,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实证检验。本章选取我国沪深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据作为非公经济的代表性研究样本,对于我国非公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检验了非公企业的社会主义因素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应;二是检验了非公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度创新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应。进而得出,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对于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越明显;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非公有制企业,对于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更大。第六章,推动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本章基于当前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和现实问题,立足进一步激发和强化非公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视角,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加强引导非公经济内部生成社会主义因素、鼓励非公经济内部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产生促进作用,从而抑制非公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劳动关系恶化等消极作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现有关于所有制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中,大多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都选择论证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这一理论命题。虽然一些研究也分析了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如矛盾关系、协调关系、辩证关系等,但在承认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一定负面作用的前提下,着重从理论、实证、对策三重视角研究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分析并不多见。显然,本文的这一研究视角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理论难点,需要进行较大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研究方法创新。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同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阐释与创新发展。主要体现为:(1)从方法论上厘清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从而为本文的理论命题提供基础理论支持;(2)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基于我国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现实演进过程,在分析非公经济对我国共同富裕的正反两个方面作用的同时,基于正面作用提出了我国非公经济对于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的理论命题,并进行了系统论证;(3)利用定量分析,对于本文的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佐证了本研究的核心论点。第三,研究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在明确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发展具有一定负面作用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非公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进而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作用要素。(1)认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里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关于私有制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包含共同富裕)作用形式、作用路径、作用要素等思想内涵;(2)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我国非公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有企业,会产生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促进作用;(3)分析我国非公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作用机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环境,二是非公经济内部形成的社会主义因素,三是员工持股等形式的企业制度创新;(4)解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府宏观调控对非公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外部环境作用;分析了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会在企业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内生出一些社会主义因素的内在作用;阐述了非公企业在所有权关系、分配关系、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作用。第四,实证研究创新。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我国沪深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据作为非公经济的代表性研究样本,对我国非公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检验了非公企业的社会主义因素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应,以及非公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度创新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应。进而得出,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对于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越明显。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非公有制企业,对于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更大。为此,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我国非公经济的确对于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第五,政策建议创新。本研究并未同大多数研究一般,从抑制非公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思路,而是基于进一步强化非公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视角,提出消解我国非公经济对于共同富裕负面效应的对策建议。这一对策研究思路具有较好正面效应,也与党和国家关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相呼应。具体对策为:(1)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2)要进一步加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生成社会主义因素;(3)要大力倡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创新。
其他文献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无论是消费者、投资者、生产厂商还是政府部门都无法完全地掌握与经济运行相关的所有信息,在经济活动过程之中必然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不确定事件。这种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传统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此Knight率先将不确定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将不确定性区分成了风险和模糊性两个组成部分。其中风险指所有相关事件都具有唯一确定的概率分布的环
学位
美国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恐慌,并逐步发展为致使世界各国损失惨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实施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恢复美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他国经济产生了冲击效应。考虑到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密切,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如何从更综合与宏观的研究视角,整体性地看待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以及如何科学评价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稳定状况,如何准
学位
投资者情绪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增量信息产生后,基于有限认知与特有偏好,交易主体形成了对未来的预期并给予关注,投资者关注的多寡与构成、投资者情绪的性质与表现是预期的具体外化,二者及其变化会进一步影响交易主体的行为与证券市场的定价。公募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主动管理型全市场选股基金数量众多,行业主题型基金发行热度不减,养老第三支柱中的公募“基金中基
学位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解偶联蛋白2(Decoupling protein 2,UCP2)、血清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associated protein-1,DKK-1)水平波动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冠心病的1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Gensini低评分组、Gensini中评分组、Gen
期刊
报纸
学位
外部区位因素在企业出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企业自身无法有效调整贸易成本和获取市场信息时。这其中,围绕集聚与出口的关系,学者进行的丰富研究按照集聚行为的主体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规模经济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产业集聚;二是通过信息溢出影响企业搜寻成本的厂商集聚。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在研究产业集聚时,笼统考察非同行业(多样化行业)集聚的贸易效应。在研究厂商集聚时,假定溢出信息源自比邻出口厂
学位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号召从追求“金山银山”转向更要有“绿水青山”,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环境规制是治理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政策工具,具体执行的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存在疑惑,认为环境治理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所以并不完全执行环境规制。为了提升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的积极性,《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首次
学位
经济学家对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展开。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认知能力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中被认为是不易测量的。因此,在大量实证研究中,教育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个体潜在能力的良好代理变量。这种做法虽然便捷,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现实社会中,即使受教育年限或学历相同,能力也有可能相差很大。能力比受教育程度能够更好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随着心理学的进步,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决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瞩目成就,但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并在社会经济中的利益掠夺,导致了财富分配在区域、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本文从家庭差异性微观视角研究经济金融化过程中的财富分配差距扩大化问题,聚焦于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经济金融化向家庭领域渗透的主要机制和传递路径,即由宏观部门结构转向微观家庭差距;其二是家庭差异性因素与实物类、非实物类财富分配差距的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