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研究了其对水中苯酚、苯胺的吸附去除性能、规律及机理;并且研究了稀土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其用于含磷废水处理的吸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原土;其吸附苯酚的最佳配比为140CTMAB/10SDS;对25mL苯酚浓度为50mg/L的废水,在pH值为6,改性剂用量为0.8g,振荡吸附60min时,去除效率达到77.21%;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常温下,改性膨润土对苯酚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23.5849mg/g,并且该曲线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模型;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机理探讨表明其对苯酚以表面吸附为主。正交实验得出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吸附苯胺最佳配比为70CTMAB/20SDS;对25mL苯胺浓度为10mg/L的废水,在pH值为8,改性剂用量为1.0g,振荡吸附60min时,去除效率达到75.78%;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常温下,改性膨润土对苯胺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4.1205mg/g,并且该曲线能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观热力学参数说明改性吸附剂对苯胺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热熵增型反应、呈现增温正效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动力模型为指数Ⅱ模型,并确定了动力学常数为0.9174;通过IR的表征,说明有机改性剂进入了膨润土层间,增大了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吸附作用,具有协同增溶的作用;通过SEM的表征说明表面活性剂加入后可能进入附在了膨润土的表面,表面填塞了表面活性剂基团,改性后的膨润土比表面积增加。正交实验得出稀土改性膨润土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浸泡硫酸浓度为15%,浸泡La3+浓度为0.4%,常温条件下各浸泡12h,浸泡La3+溶液pH值为10,焙烧2.0h时;在50mL,50mg/L的模拟磷酸盐废水中,溶液pH值在3~6之间,振荡吸附时间为60min,改性吸附剂投加量为0.1g,去除率达到98.06%;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常温下,改性膨润土对磷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38.85mg/g,并且该曲线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模型;表观热力学参数说明其对磷的吸附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放热熵减型反应、呈现增温负效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其最佳吸附动力模型为指数Ⅱ模型,并确定了动力学常数为0.9507;通过IR的表征,说明稀土改性膨润土改变了膨润土的亲水特性,引起羟基间的缔合变小;通过SEM的表征说明稀土加入后可能附着在膨润土的表面,表面填塞了稀土,改性后的膨润土比表面积增大。
其他文献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执法活动关乎整个公安机关乃至党和政
<正> 已见的中国文化史、建筑史乃至岭南文化史、建筑史方面的论著,对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极少述及,更说不上较为系统的专论,未能给予应有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史籍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的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原来教育模式单一、教育理念滞后的传统教育体系必将被教育模式多样化、教育理念
目的:应用均匀设计方法确定酸枣仁合欢方中4味中药的最佳配伍,并进行验证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小鼠悬尾实验和拮抗利血平所致的体温降低实验,分别以小鼠
国际化办刊是高校学报在国际学术竞争中立足的重要前提,是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当前,学报国际化办刊困境在于:办刊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成果流失严重,系统收录匮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富庵风景区的森林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各种大气、水、土壤污染,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退化侵蚀严
铁路可动心道岔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道岔设备,它在基本尺寸以及构造方面与传统的道岔区别很大,在可动心道岔制造时运用了很多新工艺和新方法。为了实现铁路大提速,在建
论文从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内涵与现状入手,阐述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缺失,缺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造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及实施机制上的缺失。
<正> 在历史学领域,近几年来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我想这种现象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我们常常说中国的社会经
本文对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中吡罗昔康片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将以甲醇为溶剂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改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美洛昔康为内标,甲醇-乙腈-2%庚烷磺酸钠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