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多研究发现网游成瘾者存在社交功能的损害,在现实生活中排斥与他人进行交往,因此探究网游成瘾者社交功能损害的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准确识别面部表情是现实社交的基础,而网游成瘾者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社交,这可能会导致他们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下降。现实中的面部表情既包括普通表情,也包括大量微表情。微表情对社会人际交往也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普通表情,鲜少考察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是否损害,以及这种损害是否受微表情持续时间和微表情变化幅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考察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是否受损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一初步考察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是否受损。选取60名网游成瘾者和60名非成瘾者,采用JACBART实验范式和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并且,成瘾组的微表情识别正确率与社交焦虑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二考察微表情持续时间对网游成瘾者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3(微表情持续时间:短-80ms,中-120ms,长-160ms)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持续时间较短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持续时间中等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更长达到边缘显著;而持续时间较长时,两组被试在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无显著差异;并且,成瘾组在持续时间中等时的微表情识别正确率与社交焦虑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三考察微表情变化幅度对网游成瘾者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3(微表情变化幅度:小-40%,中-60%,大-80%)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变化幅度较小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变化幅度中等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但识别正确率无显著差异;而变化幅度较大时,两组被试在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无显著差异。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存在显著损害;(2)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可能与社交焦虑有关;(3)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只存在于微表情持续时间较短和中等条件下;(4)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只存在于微表情变化幅度较小和中等条件下。
研究一初步考察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是否受损。选取60名网游成瘾者和60名非成瘾者,采用JACBART实验范式和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并且,成瘾组的微表情识别正确率与社交焦虑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二考察微表情持续时间对网游成瘾者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3(微表情持续时间:短-80ms,中-120ms,长-160ms)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持续时间较短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持续时间中等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更长达到边缘显著;而持续时间较长时,两组被试在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无显著差异;并且,成瘾组在持续时间中等时的微表情识别正确率与社交焦虑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三考察微表情变化幅度对网游成瘾者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成瘾组,控制组)×2(微表情类型:悲伤,高兴)×3(微表情变化幅度:小-40%,中-60%,大-80%)的混合设计。结果发现,变化幅度较小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正确率显著更低,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变化幅度中等时,相比控制组,成瘾组的识别反应时显著更长,但识别正确率无显著差异;而变化幅度较大时,两组被试在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无显著差异。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存在显著损害;(2)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可能与社交焦虑有关;(3)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只存在于微表情持续时间较短和中等条件下;(4)网游成瘾者的微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只存在于微表情变化幅度较小和中等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