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民主的肥沃土壤,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统筹推进七大协商民主建设,形成完整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这就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在新的起点把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推向新高度,有利于整合七种协商民主形式并形成实践联动,促进人们形成高度的协商意识,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当前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向前推进,它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层次的民主实践,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以显著优势激发中国协商民主持续形成新优势,显现出令人振奋的光明前景。但现实地看,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比如七大协商民主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形成高效的制度联动?如何形成常态化运作机制?如何引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人们内心深处扎根并把协商精神进行深度内化?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成为新时代下学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性特点,从含义特征、价值作用、途径形式、理论基础、发展轨迹、现状境况、破解路径等多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由以下六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说明为什么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这一选题研究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述。一是对民主、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二是明确了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三是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和作用;四是确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框架结构和内在涵义;五是指出了构成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六是指明了实现中国协商民主的多种渠道和可能的实践形式;七是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多元运作渠道进行了概括。第三章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现实基础。本章从文化渊源和理论根基两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其文化渊源主要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理念,其理论来源体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政党理论、统一战线思想和群众观等维度。此外,还聚焦政治和国情两个维度阐述了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问题。第四章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本章以历史为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整个历史轨迹分为萌芽形成阶段、正式确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并对每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推进协商民主的贡献也进行了同步探讨,比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推动。第五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境况。本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成就进行了基本概述,这些成就体现在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更为成熟、新时代人大立法协商日益呈现发展的特色化、新时代政府协商局部制度化初步实现、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模式创建持续升温等层面,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了分析,这些挑战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总体质量不高、新时代协商民主内容边界不清实践方式不新、新时代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新时代协商民主文化培育处于缺位状态、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第六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路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要以新时代习近平协商民主理念为实践原点,其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是以新时代习近平协商理念为牵引,加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力度;二是厘清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内容边界,创新实践方式;三是提升新时代协商主体的协商素养与能力,实现高效协商;四是全方位推进协商民主文化培塑,促进新时代协商文明的早日生成;五是加快推进新时代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迈向协商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