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化作用搬运的物质在合适的条件下沉积成岩,改变海洋的物质组成及氧化还原介质,也为生物的演化提供了物质保障,是地球各圈层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风化作用,扬子地台碳酸盐台地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暴露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普遍存在暴露侵蚀不整合面,部分地区还发育了岩溶不整合。因此,扬子地台贵州地区是研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陆风化作用的理想区域。
本文以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和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深水剖面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质观察、微量元素和镁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刻画该时期的风化作用与古海洋地球化学之间的耦合关系,也为我们揭示缺氧事件、生物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
结合锆石U-Pb年龄及Re-Os同位素年龄等年代地层学资料,对台内凹陷区、斜坡相、盆地相等不同相带内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地层进行了精确对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征这一过渡时期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以微量元素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协同变化关系为根据,构建沉积地层剖面微量元素异常变化曲线。在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时,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海洋环境逐渐由相对弱氧化的状态变为还原的状态,局部出现硫化环境;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主要表现为缺氧环境,伴随短暂的氧化、贫氧环境,局部可能存在硫化环境。
斜坡相镁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δ26Mg值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向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呈逐渐增大趋势,且留茶坡组硅质岩顶部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底部的δ26Mg值较大,表示镁同位素能够有效地约束风化作用,自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风化作用逐渐增强,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较为强烈。
综合分析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和大陆风化作用强度变化,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规模的风化作用促进洋流输入,有机生产力升高,沉积大量黑色岩系,因有充足的有机质而促使硫酸盐还原作用繁盛,产生大量硫化氢,海水环境从氧化状态变为还原状态,逐渐进入硫化状态,表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能够驱动陆源输入硫酸盐的供给,导致有机生产力提高,硫酸盐还原作用增强,进而促使硫化水体扩张,由近岸至远洋以垂直分层的方式楔状发育,对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硫化水体发育促使有机碳和黄铁矿埋藏量增加,氧气消耗减少,间接提高大气氧含量,风化作用增强,陆源输入的硫酸盐和有机质增加,进而影响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大陆风化作用及强度变化与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时空动态变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本文以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和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深水剖面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质观察、微量元素和镁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刻画该时期的风化作用与古海洋地球化学之间的耦合关系,也为我们揭示缺氧事件、生物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
结合锆石U-Pb年龄及Re-Os同位素年龄等年代地层学资料,对台内凹陷区、斜坡相、盆地相等不同相带内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地层进行了精确对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征这一过渡时期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以微量元素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协同变化关系为根据,构建沉积地层剖面微量元素异常变化曲线。在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时,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海洋环境逐渐由相对弱氧化的状态变为还原的状态,局部出现硫化环境;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主要表现为缺氧环境,伴随短暂的氧化、贫氧环境,局部可能存在硫化环境。
斜坡相镁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δ26Mg值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向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呈逐渐增大趋势,且留茶坡组硅质岩顶部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底部的δ26Mg值较大,表示镁同位素能够有效地约束风化作用,自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风化作用逐渐增强,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较为强烈。
综合分析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和大陆风化作用强度变化,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规模的风化作用促进洋流输入,有机生产力升高,沉积大量黑色岩系,因有充足的有机质而促使硫酸盐还原作用繁盛,产生大量硫化氢,海水环境从氧化状态变为还原状态,逐渐进入硫化状态,表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能够驱动陆源输入硫酸盐的供给,导致有机生产力提高,硫酸盐还原作用增强,进而促使硫化水体扩张,由近岸至远洋以垂直分层的方式楔状发育,对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硫化水体发育促使有机碳和黄铁矿埋藏量增加,氧气消耗减少,间接提高大气氧含量,风化作用增强,陆源输入的硫酸盐和有机质增加,进而影响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大陆风化作用及强度变化与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时空动态变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