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区域或全球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2000~2012年16d合成的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通过对逐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祁连山年平均、生长季、不同季节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对这一地区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近10年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最大的为5月,7月次之,8月增幅最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春季植被改善最为明显,秋季次之。(2)祁连山不同季节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夏季植被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91669km2,占总面积的48.7%,主要分布在青海南山、布哈河谷地、湟水谷地、党河南山、疏勒南山、托来南山、走廊南山等地,植被减少的面积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3.7%,主要集中在东部的达坂山、大通山、托来山、冷龙岭、乌鞘岭、大通河流域等地;春季植被增加的面积仅次于夏季,面积为83779.75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44.56%,主要集中在青海湖南部、拉脊山、布哈河流域、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植被减少面积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8.8%,植被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冷龙岭、走廊南山、乌鞘岭、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大雪山等地;秋季植被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拉脊山、湟水谷地、青海南山、党河南山等地,植被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冷龙岭、乌鞘岭、达坂山、大通河流域、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及走廊南山等地;冬季植被减少的面积最多,达到5550175km2,占总面积的29.5%,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冷龙岭、达坂山、托来山、走廊南山、大雪山和哈拉湖周围等地;植被增加主要集中在青海南山、拉脊山等地。(3)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东部植被覆盖减少;植被覆盖增加面积为79149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主要分布在拉脊山、达坂山、托勒南山、疏勒南山、青海南山、冷龙岭、托来山、走廊南山,党河南山以及青海湖、哈拉湖、西宁盆地、湟水谷地的周边地区。植被覆盖减少面积为22865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及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地带。(4)不同季节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时滞效应存在差异,春季NDV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721,与不同时期降水的相关性都较低;夏季NDVI与前期和同期累积降水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夏季NDVI与前期降水存在一定的滞后相关;秋季NDV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系数为负,与前期降水存在滞后关系但滞后效应不明显;冬季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的相关系数都为正,与同期气温的相关系数较高。(5)生长季植被NDVI与温度、降水两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一月的温度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829。(6)春季植被生长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达坂山、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NDVI与气温达到显著相关,春季植被与降水的相关性较低,在祁连山东部地区呈低度相关,在中西部地区则呈负相关;夏季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为负相关,大雪山、党河南山以及冷龙岭的部分地区NDVI与气温达到显著不相关状态,与降水的相关性达到一年中最高,在祁连山西部的大部分地区NDVI与降水呈显著相关;秋季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都较低,在拉脊山、冷龙岭和湟水谷地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呈低度相关;冬季NDVI与气温呈低度相关,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7)生长季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在土尔根达坂山、党河南山、大雪山东部、托来南山西北部、乌鞘岭等地达到显著相关,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拉脊山、青海南山东部、乌鞘岭东部,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而在祁连山东北部地区、党河流域及大雪山等地,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呈低度相关。祁连山边缘海拔在3000m以下的地区,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都较低,呈低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