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国际间的经济和金融交往,就必然会有货币替代现象出现。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开始加剧,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替代的研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积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的市场化,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制度上的特殊情况,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的货币替代理论,因此我国必须要有自己对货币替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对各种货币替代理论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型。笔者搜集了我国自1994年至2008年的季度数据,文章实证中进行了对增项迪基—富勒(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的对数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做平稳性检验,协整VAR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采用方差分解的技术来考察货币替代度的方差被各变量所解释的贡献度,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替代程度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即货币替代度、通货膨胀率、实际有效汇率、经济发展水平和利差水平等五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在短期内,GDP对货币替代具有正效应,而利差则为负效应,但这些变量的系数显著性非常的弱,其他的变量在短期内对货币替代效果却更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最后,针对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区域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区域化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范围内“人民币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