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近5个月运行良好,从衡量期货市场运行效率的三项基本指标:流动性、期现价差和风险控制水平来看,沪深300股指期货表现出超过其他市场的成熟速度。虽然当前股指期货市场交投活跃,但对于其是否发挥了其本该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还尚无定论。同时,在量化投资、程序化交易日渐盛行的今天,金融市场风险更趋复杂,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风险溢出将对现有监管体制提出更大的考验。那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两个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和信息传递的情况又是如何,这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的日内高频交易数据,分别从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的收益率(一阶矩)和波动率(二阶矩)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为了规避数据非有效性给研究带来的困难,同时还要确保在当前交易数据尚不丰富情况下开展本研究,本文同时从市场流动性,价差合理性和市场稳定性三个衡量市场有效性指标出发,选取市场效率得到一定程度体现的交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对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的日内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互动关系进行描述进而探究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同时借助双变量BEKK-GARCH(1,1)模型来对两个市场间的波动率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之间存在稳定的日内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内沪深300股指期货收益率领先于现货指数收益率大约8分钟,现货指数收益率领先于股指期货收益率大约1分钟,沪深300股指期货存在一定价格发现功能;在考虑了市场涨跌状况后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领先现货的程度有所改变,上涨过程中股指期货领先现货指数的程度更高,而股指期货领先于现货水平大致不变。这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在我国卖空限制并非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原因之一;在波动溢出效应方面,现货指数前期条件方差对股指期货当期的条件方差具有影响,且期货市场前期的条件方差对当期的现货市场波动率同样具有影响,两个市场间均存在双向正的波动溢出效应。而从波动溢出程度看,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程度明显高于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程度。因此,就信息传递而言,虽然现货市场会向期货市场传递信息,同时期货市场也会向现货市场传递信息,但总体而言,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研究不仅可以对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与否进行判断,而且还能广泛运用于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分析以及股指期货的短期预测方面。另外,对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波动率溢出效应研究更有助于管理层通过对两个市场的联合监管,防止风险在市场间的扩散和蔓延,提高市场风险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