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在20多年的历程中,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这一转型还远未完成,伴随着转型的也并不只是成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在逐步显露出来。区域发展不平衡(或区域差距)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区域差距极其巨大,在学术界,几乎所有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都涉及到区域差距问题。县域经济则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它是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目前中国县级行政单位2000多个,县域面积占国地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可见县域经济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构成。但近几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且有不断增加的扩散趋势。中国东中西部差距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地区间农村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的。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目前经济运行的特点来看,应该重视和加强县域经济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经济收敛性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两部门内生增长理论、技术扩散理论,为论文后面几章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本文对1989-200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描述和探讨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不平衡性;接着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百强县与其它县域经济的差异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县域经济的增长差异非常大;随后本文根据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出等七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利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等七个指标来反映中国县域发展的经济结构,将中国县域根据经济特征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区域类别:第类——城镇化水平、资本投入都比较高,第一产业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第Ⅲ类——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财政支出比较少,在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据很大比例;第Ⅱ类各项指标在这两者之间。这与以前学者人为划分地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里各县域的经济结构更为相似,更能符合俱乐部收敛的前提条件。接着本文使用Panel Data模型对1989-200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α趋异,另外在绝对β检验过程中发现中国县域经济整体存在发散的趋势。(2)第1类县域经济差异存在α趋异,但是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3)第Ⅱ类县域经济差异存在α趋异,但是不存在俱乐部收敛。(4)第Ⅲ类县域经济存在明显α收敛,而且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由于中国全部地区和第Ⅱ类县域经济增长差异不存在收敛,所以本文随后运用Dowrick-Rogers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第Ⅰ类县域和第Ⅲ类县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从收敛机制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两类区域收敛中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差异收敛(趋同)机制。由于第Ⅰ类地区的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很高,是中国最早学习国外技术的地区。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它们通过“干中学”模式得到发展。而第Ⅲ类地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低的地区,主要是学习第Ⅰ类地区已经探索成功的经验,是“看中学”的模式,因此在反映技术扩散所贡献的收敛速度上,第Ⅰ类地区低于第Ⅲ类地区。随后继续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市场化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于技术扩散、转移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最后本文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广开渠道,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投资,尤其是FDI,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强教育投资,促使人力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