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陈承泽首创“词类活用“说至今,这一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而语法学界对于这一理论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的大变革阶段,这种变革在语言方面也有极为生动的体现,其中“词类活用”现象就非常丰富。《吕氏春秋》一书写成于公元前239年,当时社会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故该著作对这一时期的“词类活用”现象研究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对于“词类活用”这一理论,目前的语法学界基本存在三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词类活用”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它在便利教学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可以继续坚持;以郭锡良、李佐丰、向熹、杨剑桥等先生为代表的语法学家则认为以往的“词类活用”理论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需要重新规范;还有一些语法学家全面否定了以往的“词类活用”理论,认为其没有存在的价值。本文赞成郭锡良的观点,主要采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对《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讨论《吕氏春秋》中主要词类的活用规律,为这一时期的“词类活用”研究提供语料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与“词类活用”研究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词类活用”的定义、“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词类活用”的类型等问题;第三章论述名词的词类活用规律,主要从名词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的语义变化、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条件等角度对《吕氏春秋》中名词的词类活用规律进行探讨;第四章论述动词的词类活用规律,主要从动词词类活用的类型、动词活用作名词后的语义变化等角度对《吕氏春秋》中动词的词类活用规律进行探讨;第五章论述的是形容词的词类活用规律,主要从形容词词类活用的类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条件等角度对《吕氏春秋》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规律进行探讨;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对比分析了《吕氏春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情况的差异,总结其中的活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