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800hm2。历山保护区是我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是我省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物种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素有“山西省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誉。历山旅游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历山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历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和客源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活动对保护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及其对植被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规划提高依据。历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有良好的旅游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经调查统计,历山旅游客流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客流量由2000年的8,600余人次/a增加到2004年的12,000余人次/a。旅游高峰期主要集中于“五一节”前后,其次是暑假期间。1999年和2000年“五一节”期间旅游人数达到高峰,最高时2,000人次/d,随后的几年有所回落,高峰期间游客人数基本稳定在800-1,200人次/d左右。与其它山岳型风景区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客流空间潜力较大。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结果表明,不同旅游承载力分量指标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大气环境承载力最大,分别为23,397人/d (TSP)和48,125人/d(SO2);其次是社会环境承载力(10,000人/d)和资源空间承载力(6,400人/d);水环境承载力最小,成为历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所有分量中的限制因子,分别为4,416人/d(CODCr)和1,830人/d(NH3-N)。与旅游客流量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尚未达到旅游环境承载力。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空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在旅游高峰期,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均有所增加,但涨幅不显著。水体个别污染物指标也随旅游强度的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如CODMn、NH3-N、LAS、P等,但增长幅度均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限值。该保护区饮用水环境质量除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外,其它各项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最为严重的是西峡河漫滩景区。调查表明,旅游活动对西峡河漫滩植被盖度已造成显著影响(p<0.05),对物种数的影响虽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优势种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改变。旅游干扰越强,植被盖度越低,伴人植物所占比例越大;反之,旅游干扰越弱,植被盖度增加,伴人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其地位和作用减弱。TWINSPIN聚类分析及DCA排序结果证实了这点。旅游活动对白云洞景区乔木层植被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对灌木层植被造成的影响也不甚明显,但对草本植物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旅游对白云洞景区草本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草本植物盖度的影响,其变化幅度为5%-80%,有些样方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生存。旅游对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甚明显。旅游活动已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旅游活动造成草甸植被盖度减少,距离游径越近,旅游干扰越大,群落盖度越小。其次,旅游活动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改变,1)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优势种逐渐由土著种被伴人植物所取代;2)群落生活型发生改变,一年生所占的比重略增,多年生植物所占比重略减;3)物种多样性下降,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第三,旅游干扰造成了该草甸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距离游径越远,旅游干扰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越趋稳定,物种间总体关联性越弱,物种更趋于独立。这点无论从方差比率法,还是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其检测结果均可得到证实。就目前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应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1)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应通过围栏等方式界定游客的有效活动范围,以减少游客因践踏而造成的游径加宽或另辟新径,进而减少对植被的踩踏。2)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保护设施,以增加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3)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严禁采挖偷猎等破坏环境行为,禁止在景区内摆摊设点,出售商品。4)加强对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