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血流和结构变化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慢性CSC患者与健康人群三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及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CSC患者,根据病程时间及眼底造影特点分为急性CSC和慢性CSC两组,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上手动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椭圆体带(EZ)完整性,以及同一时间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上获得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SRVD)、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DR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周指数(AI)和环绕FAZ区域300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比较三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CVA的相关性。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170例170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急性CSC组60例60眼(右眼26例,左眼34例),慢性CSC组55例55眼(右眼36例,左眼19例),正常对照组55例55眼(右眼29例,左眼26例),三组间的年龄、性别、眼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132;P=0.059)。急性CSC组患者平均病程短于慢性CSC组,且急性CSC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优于慢性CSC组(P均<0.001)。
  三组OCT结果显示,慢性CSC组EZ的完整性最低;急性CSC组和慢性CSC组的CMT、SFCT均增厚,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急性和慢性CSC两组之间的CMT和SF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2;P=0.170)。
  OCTA结果提示,三组FAZ面积、FAZ周长、FD-300、SRVD和DRV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慢性CSC组FAZ的面积和周长最大,FD-300、SRVD、DRVD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除旁中心凹SRVD外,急性CSC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RVD、DRVD及FAZ相关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相关性分析提示,在急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256,P=0.048)、旁中心凹SRVD(r=0.296,P=0.022)相关,与CMT、SFCT无显著相关性(r=0.143,P=0.275;r=0.160,P=0.222),在慢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646,P<0.001)、SFCT(r=-0.390,P=0.003)、FAZ面积(r=0.278,P=0.040)、FAZ周长(r=0.328,P=0.014)、FD-300(r=-0.364,P=0.006)、中心凹SRVD(r=-0.422,P=0.001)、整体DRVD(r=-0.291,P=0.031)、中心凹DRVD(r=-0.373,P=0.005)和旁中心凹DRVD(r=-0.271,P=0.046)具有相关性。
  结论:应用OCT及OCTA可以观察到不同病程阶段CSC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微结构改变。急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改变尚不明显,慢性CSC患眼的EZ破坏严重,浅层及深层RVD均减少,同时伴随FAZ的扩大,这些改变与患者视力的下降具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学位
目的: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剧毒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而PQ中毒后缺乏有效的解毒剂,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60-80%,因此在中毒早期通过临床指标判断患者的中毒严重程度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PQ中毒患者的最佳预后判断指标是血浆PQ浓度(PQ concentration,PQC),但是血浆PQ浓度的检测需要复杂精密的仪器,很多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当务之急是筛选出预
目的:探讨后巩膜收缩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远期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眼内注射是目前临床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pathological myopia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的主流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
目的:  比较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mCNV)与单纯高度近视者(HM)和正常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上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探究mCNV患者黄斑区血流状态及FAZ的改变情况;比较mCN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OCTA上黄斑区血流密度、FAZ、病灶面积、视网膜厚度等参数的差异来探究抗VEGF治疗对mCNV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
学位
目的:应用Rasch模型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视疲劳量表。  方法: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视疲劳患者,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第五版视疲劳量表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每一条目的得分情况进行Rasch分析,分析条目及答案的心理计量特征,包括维度分析、拟合度分析、个体分离指数、个体信度、项目功能差异等指标。  结果:共199人纳
学位
目的:  使用SD-OCT研究健康儿童角膜中央9mm直径范围内上皮层厚度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横断面研究。  1.研究对象: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行屈光检查的7-14岁健康儿童51例(102眼)。  2.检查方法: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SD-OCT)RTVue-XR(Optov
学位
目的:本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屈光参差人群除中心视力以外是否存在其他视功能差异:例如对比敏感度功能和双眼知觉平衡等。比较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两种矫正方式,何种矫正方式更适合此类人群。  方法:招募受试者28名,平均年龄(24±1.44)岁(19-27)岁。所有受试者既往均利用框架眼镜进行矫正超过12周。进行医学验光后分别予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矫正,最好矫正视力均大于1.0。为排除散光对于实验结果的影
学位
目的:  通过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quick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qCSF)和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测量正常角膜、顿挫型圆锥角膜和圆锥角膜对比敏感度,比较此三组之间对比敏感度参数的变化及差异,为顿挫型圆锥角膜和圆锥角膜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比较qCSF和CSV-1000E的一致性,为新型的qCSF在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