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慢性CSC患者与健康人群三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及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CSC患者,根据病程时间及眼底造影特点分为急性CSC和慢性CSC两组,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上手动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椭圆体带(EZ)完整性,以及同一时间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上获得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SRVD)、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DR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周指数(AI)和环绕FAZ区域300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比较三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CVA的相关性。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170例170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急性CSC组60例60眼(右眼26例,左眼34例),慢性CSC组55例55眼(右眼36例,左眼19例),正常对照组55例55眼(右眼29例,左眼26例),三组间的年龄、性别、眼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132;P=0.059)。急性CSC组患者平均病程短于慢性CSC组,且急性CSC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优于慢性CSC组(P均<0.001)。
三组OCT结果显示,慢性CSC组EZ的完整性最低;急性CSC组和慢性CSC组的CMT、SFCT均增厚,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急性和慢性CSC两组之间的CMT和SF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2;P=0.170)。
OCTA结果提示,三组FAZ面积、FAZ周长、FD-300、SRVD和DRV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慢性CSC组FAZ的面积和周长最大,FD-300、SRVD、DRVD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除旁中心凹SRVD外,急性CSC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RVD、DRVD及FAZ相关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相关性分析提示,在急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256,P=0.048)、旁中心凹SRVD(r=0.296,P=0.022)相关,与CMT、SFCT无显著相关性(r=0.143,P=0.275;r=0.160,P=0.222),在慢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646,P<0.001)、SFCT(r=-0.390,P=0.003)、FAZ面积(r=0.278,P=0.040)、FAZ周长(r=0.328,P=0.014)、FD-300(r=-0.364,P=0.006)、中心凹SRVD(r=-0.422,P=0.001)、整体DRVD(r=-0.291,P=0.031)、中心凹DRVD(r=-0.373,P=0.005)和旁中心凹DRVD(r=-0.271,P=0.046)具有相关性。
结论:应用OCT及OCTA可以观察到不同病程阶段CSC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微结构改变。急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改变尚不明显,慢性CSC患眼的EZ破坏严重,浅层及深层RVD均减少,同时伴随FAZ的扩大,这些改变与患者视力的下降具有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CSC患者,根据病程时间及眼底造影特点分为急性CSC和慢性CSC两组,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上手动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椭圆体带(EZ)完整性,以及同一时间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上获得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SRVD)、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DR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周指数(AI)和环绕FAZ区域300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比较三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CVA的相关性。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170例170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急性CSC组60例60眼(右眼26例,左眼34例),慢性CSC组55例55眼(右眼36例,左眼19例),正常对照组55例55眼(右眼29例,左眼26例),三组间的年龄、性别、眼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132;P=0.059)。急性CSC组患者平均病程短于慢性CSC组,且急性CSC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优于慢性CSC组(P均<0.001)。
三组OCT结果显示,慢性CSC组EZ的完整性最低;急性CSC组和慢性CSC组的CMT、SFCT均增厚,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急性和慢性CSC两组之间的CMT和SF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2;P=0.170)。
OCTA结果提示,三组FAZ面积、FAZ周长、FD-300、SRVD和DRV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慢性CSC组FAZ的面积和周长最大,FD-300、SRVD、DRVD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除旁中心凹SRVD外,急性CSC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RVD、DRVD及FAZ相关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相关性分析提示,在急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256,P=0.048)、旁中心凹SRVD(r=0.296,P=0.022)相关,与CMT、SFCT无显著相关性(r=0.143,P=0.275;r=0.160,P=0.222),在慢性CSC组中,BCVA与EZ的完整性(r=0.646,P<0.001)、SFCT(r=-0.390,P=0.003)、FAZ面积(r=0.278,P=0.040)、FAZ周长(r=0.328,P=0.014)、FD-300(r=-0.364,P=0.006)、中心凹SRVD(r=-0.422,P=0.001)、整体DRVD(r=-0.291,P=0.031)、中心凹DRVD(r=-0.373,P=0.005)和旁中心凹DRVD(r=-0.271,P=0.046)具有相关性。
结论:应用OCT及OCTA可以观察到不同病程阶段CSC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微结构改变。急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改变尚不明显,慢性CSC患眼的EZ破坏严重,浅层及深层RVD均减少,同时伴随FAZ的扩大,这些改变与患者视力的下降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