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展基于燃烧的便携式微型应急或备用能源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运行噪音小、无机械摩擦损耗、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微型热光伏和热电系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多孔介质燃烧具有壁面温度高且均匀、氮氧化物排放低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效率。微型能源系统燃烧器特征尺度小,流动滞留和化学反应时间短,因而存在壁面温度均匀性和火焰稳定性问题。“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一方面要求基于化石燃料燃烧的能源系统降低氮氧化物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1900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23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基于燃烧的便携式微型应急或备用能源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运行噪音小、无机械摩擦损耗、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微型热光伏和热电系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多孔介质燃烧具有壁面温度高且均匀、氮氧化物排放低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效率。微型能源系统燃烧器特征尺度小,流动滞留和化学反应时间短,因而存在壁面温度均匀性和火焰稳定性问题。“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一方面要求基于化石燃料燃烧的能源系统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另一方面要求逐步使用清洁燃料。本文提出了渐扩型和带有钝体火焰稳定器的新型氢气多孔介质燃烧器及低排放甲烷多孔介质燃烧器,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燃烧器结构、多孔介质填充方法、物性及运行参数等对燃烧器壁面温度和火焰稳定性的影响,旨在深入理解多孔介质燃烧特性,指导微型能源系统燃烧器设计。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多孔介质燃烧的数值建模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了最典型的六个多孔介质固体与流体之间对流换热经验关联式,研究其对温度分布和火焰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丝网多孔介质的最佳经验关联式用于后续研究。并通过研究进口速度和孔隙率对多孔介质燃烧的影响揭示了孔隙率变化过程中速度和传热两种影响因素主导地位的变化对火焰位置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了多孔介质燃烧在高进口速度和低孔隙率下的火焰驻定问题和壁面温度均匀性问题。其次,针对小尺度空间内多孔介质燃烧稳定燃烧范围窄的问题提出了渐扩型多孔介质燃烧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当量比、进口速度、壁面热导率、多孔介质固体热导率和通道扩张比对辐射效率和稳定燃烧范围的影响,为燃烧器设计提供了指导:较小壁面热导率有利于辐射效率和稳定燃烧范围的提升,而在选择多孔介质固体热导率和通道扩张比时,辐射效率和稳定燃烧范围之间存在折衷。回热强化和流场特性使渐扩通道在当量比为0.6和0.8时的吹熄极限较直通道分别增加了 167%和186%。本文提出的净回热效率可揭示多孔介质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发现超焓燃烧临界净回热效率为18.2%。此外,本研究还阐述了多孔介质燃烧中温度滞后现象的发生机制。再者,提出了带有钝体火焰稳定器的多孔介质燃烧器来进一步提升壁面温度和吹熄极限。结果表明,当量比为0.6、0.8、1.0、1.2时的吹熄极限分别提升了33%、19%、12%、20%,且在高进口速度或低当量比下性能更优。本文通过引入壁面—气体对流换热效率、多孔介质固体—气体对流换热效率和钝体火焰稳定器—气体对流换热效率揭示了不同当量比和进口速度的回热特性,阐明了吹熄极限提升的机制。最后,为了降低贫燃极限和氮氧化物排放,提高系统功率输出范围和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孔介质燃烧的微型热电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获得的甲烷贫燃极限为0.46,是现存文献最低值,给出了多孔介质沉浸燃烧的临界贝克莱数54。通过引入回热效率,分析了当量比和进口速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此外,本文设计了四种局部填充多孔介质的布置方式,发现下游多孔介质利用热沉效应提高了壁面温度和系统效率。同时系统在贫燃状态下氮氧化物排放较高当量比工况降低2/3。
其他文献
力学现象在生命体内部广泛存在,研究清楚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效应有助于人类更好的了解生命体的运作方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在细胞相关力学研究中,人们对于细胞的牵引力、形态变化、模量变化等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多,这些力学特征的变化往往比较缓慢,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天。实际上细胞内部很多活动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尺度和更小的空间尺度,比如细胞内微丝微管在不断的组装与去组装,细胞内的物
对近邻星系的观测表明超大质量黑洞广泛存在于大质量星系的中心,而黑洞质量(MBH)与核球质量(Mbulge)之间紧致的标度关系表明黑洞的增长与其宿主星系的演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黑洞吸积是如何触发的,这个过程与星系的性质有什么关联,黑洞的反馈作用对星系的演化有什么影响,两者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是如何建立的,星系并合在此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对高度遮蔽活动星系核(
随着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碰撞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愈发得到重视。智能电子元件的应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以及各类新技术、新场景的涌现,也对结构在碰撞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构的吸能特性研究和耐撞性设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薄壁管结构在轴向压缩下表现出的渐进屈曲变形使其可以吸收大量能量,也使其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承载力,作为吸能元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很多学者对薄壁管结构进行优化
引力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宇宙的途径,它为检验引力理论、研究引力现象的物理规律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频段,通过引力波这一有力工具对不同的引力理论进行了检验。我们的讨论包括:使用来自地面探测器的真实数据通过Bayesian方法对Lorentz对称性以及标量张量理论的检验;关于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对屏蔽机制模型限制能力的预测性研究;通过脉冲星计时阵列对非
信息时代创造的各种奇迹离不开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半导体行业的每次重大突破,几乎都会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带来巨大升级。而另一方面,半导体技术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自石墨烯的发现以来,二维材料独特的结构及其各种奇特的性质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有别于传统材料晶体结构,二维材料通常表现为以单分子层为单位的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其电子仅可在两个纳
近年来,金刚石NV中心由于独特的光学和自旋特性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热捧,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譬如量子信息处理、量子精密测量、生物荧光标记等。而在这些应用当中,NV中心电子自旋的相干时间直接关系着相关器件的性能。因此对NV中心的相干性做一个系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浅层NV中心在自旋探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表面噪声的存在,使得浅层NV中心的相干时间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对金
过渡金属如锰离子和后过渡金属如铋离子作为激活中心的光功能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在固体中的多价态特性、各价态的光谱性质各异、且依赖于晶体环境,对固体中铋和锰离子激活中心的发光机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发光性能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第一性原理计算已成为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和预测的有效手段,可在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固体中铋和锰离子的多价态及各价态光跃迁机理,形
光伏材料、固体发光二极管、光催化材料以及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电子激发态和载流子动力学是重要的基础物理过程,理解这些物理过程对材料设计和提高器件性能具有关键性作用。这些激发态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是非绝热的,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不再适用,需要使用非绝热动力学(Non-adiabatic Molecular Dynamics,NAMD)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其中,轨线面跳跃方法由于其算法简单且容易与第一性原理计
面对现代化学工业对节能、绿色和环保的迫切需求,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研发成为材料、化学与化工领域的热点。纳米碳材料作为活性组分或载体在多个多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替代或实现金属基催化材料高效利用的巨大潜力。目前,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发展新型催化剂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表观催化活性的测试和比较上,而对纳米碳或碳载金属催化剂的深层次工作原理认识仍有欠缺。对催化反应活性中心的定性与定量、反应路
高速飞行器服役过程中,其外表面及动力系统面临着严苛的热力环境。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超高温性能,成为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主要候选材料。反应熔渗法具有成本低、制备周期短以及所制材料致密度高等优点,是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工艺之一。然而,传统C/C熔渗预制体所采用的碳基体难以完全陶瓷化,所制陶瓷基复合材料易残留大量未反应的碳,且过量的熔体易残留于孔隙和裂纹中并刻蚀碳纤维,导致材料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