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逐渐构成了以“知情同意”规则为核心的一系列信息处理规范。“知情同意”规则保障了信息主体的信息自决权,严格规定了信息处理者的告知义务等,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构造起坚实屏障。但在实践中,“知情同意”规则仍旧存有适用困境。互联网技术的隐蔽性以及自动化决策使得侵害信息的手段复杂且不易被发觉。此外,“知情同意”规则更注重对于“消费者”人群的保护,而忽视了同样处于弱势地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逐渐构成了以“知情同意”规则为核心的一系列信息处理规范。“知情同意”规则保障了信息主体的信息自决权,严格规定了信息处理者的告知义务等,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构造起坚实屏障。但在实践中,“知情同意”规则仍旧存有适用困境。互联网技术的隐蔽性以及自动化决策使得侵害信息的手段复杂且不易被发觉。此外,“知情同意”规则更注重对于“消费者”人群的保护,而忽视了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问题,以及“知情同意”规则在其中的适用性。从法律规范来看,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救济主要是以《民法典》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主的私法规范,与劳动者需要倾斜性保护存在价值冲突,因此在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法》中引入个人信息相关保护措施实行度高。从劳动者就业现状来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具有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以及组织从属性。求职时会遭受平台信息筛选以及敏感信息调查、工作中遭受数字监控与自动化决策、离职后遭受信息泄露等信息风险。从司法判决结果来看,劳动者需承担高标准的信息受侵害证明责任,而形成对比的是用人单位处理信息的合法性较为单一,且“用工管理权”界定不明。据此,本文正视“知情同意”规则的适用困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者“知情同意”规则和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展开研究并尝试提出建议。第一,针对“知情同意”规则本身在劳动关系领域的特殊性做出建议。包括明晰“同意”的应当是:事前的、自愿的、具体的和可撤回的。自动化决策中处理信息的相关要求有:用人单位负有合理分析义务、自动化决策的透明与公平以及自动化决策中可以“先推送,后征求意见”。第二,针对“知情同意”规则的其他合法性来源做出建议。对法律许可的“订立、履行合同所必需”作出分类,即:准入信息、身份证明信息和管理信息。对“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中的劳动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提出实质审查要求。第三,针对“知情同意”规则的限制性原则等做出建议。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可分为敏感和非敏感层级,用人单位处理信息还需满足目的正当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制约。第四,提出对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包括司法审判中应采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举证责任倒置、重视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审查劳动规章的合理性方面。最后提出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劳动法保护的相关建议。据此,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以上的研究和建议能够促进更健康、美好的劳动关系,打造和谐友爱的社会。
其他文献
《民法典》将保理业务上升到有名合同高度有其实践意义,保理业务有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账户管理、客户资产与信用调查和评估、应收账款的催收与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多重功能,但是鉴于应收账款的债权属性和保理章节浓厚的可议性,所以在保理应收账款转让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完全明确,需要立法进一步完善。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有关保理合同应收账款转让的相关概念介绍。第二部分为当前我国保理合同应收账款
随着金融市场的活跃以及个人投资理财观念增强,个人将财产委托由第三方(含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代为理财的情形已为常见,非金融机构(含非金融机构法人及自然人)接受委托作为受托方的委托理财形式渐呈增多趋势,即民间委托理财。为吸引广大投资者投资、激励委托方的理财积极性,非金融机构受托方与委托方之间通常会约定“保底条款”,此“保底条款”效力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非金融机构受托投资理财活动存缺位之背景下,
独立董事的信义义务即忠实勤勉履职的义务。独立董事设立初衷即定位于监督审计。独立董事的信义义务能否得到充分的履行,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履职环境、责任承担等息息相关。文章首先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历史,梳理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独立董事信义义务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对公司的监督,注重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信义义务制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可能会长时间地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实务中依然存在着“一押到底”、“以押代侦”等现象,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身权利。因此,应当对审查逮捕制度进行诉讼化和司法化改造,使审查逮捕权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审查逮捕听证程序的建构是审查逮捕诉讼化的路径之一。为了对审查逮捕听证程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是审查逮捕听证程序的检视,包含了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居住环境、小区内部治安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区业主往往期待更适宜的居住环境、更优质的服务制度。与此同时,小区物业公司在遵循业主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与制度,不再是以往似有似无的管理模式,而是依照法律与业主订立合同等形式的制度化的管理服务。在小区数量增加以及小区居民的增多的同时,小区物业公司与业主间引发的纠纷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产生了新类型的
大数据在商业竞争中被称为“新燃料”、“新能源”,无一例外都凸显了大数据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但大数据却被少数大型平台所控制,无法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通过梳理我国大数据纠纷案例可知,司法实践注重对数据控制者持有数据的保护,但却忽视了众多大数据纠纷案背后对大数据的需求,且由于《反垄断法》在大数据领域中存在相关市场界定困难、无法认定经营者的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导致《反垄断法》难以适用于大数据垄断领域。在大
二十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加快城市更新行动”后,我国城市发展开始由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规划。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备用土地紧张的问题,政府须在原有土地基础上寻找到在保有现存建筑物整体结构不改变的情形下,对建筑物原有用途作出改变使其更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办法。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关于城市建设用地转变、功能转换等相关法律规定少之又少,仅于零散的地方性法规中可见,且内容相对简单,程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8年发布了有关适用夫妻债务案件的司法解释,夫妻共同意思表示被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裁判依据,其用意是借助法律解释的指引作用引导借贷夫妻双方以及债权人共同签字,以此来减少夫妻一方虚构夫妻共同债务导致非举债方被无辜承担债务的现象。2021年《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全面吸收上述司法解释,至今夫妻债务认定的新规则已经适用近四年,其效果并非如部分学者在该制度生效之初预想的那样,可以从根本上
自2015年开展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试点以来,这一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在检察机关的具体运行环节中业已产生了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尤其是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角色定位不明确,以及与此相关的诉前程序效力不清的问题。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正当性基础源于宪法授予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提起环境行政诉讼,可以维持检察权介入行政领域时的平衡与谦抑,同时不会撼动行政机关在捍卫国家
回望历史,关于组织的概念一直围绕着严格的治理结构。区块链自治组织(DAO)被认为是区块链2.0时代对人类组织协同模式的最新探索,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领域得到大量探索与应用。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DAO的法律性质的规范,由此导致的诸多法律风险也逐渐显现,这些法律风险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财产安全都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有必要明确当前我国法律下DAO的法律性质,本文以DAO的组织、财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