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高粱白酒酿造史已经谱写了700余年,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剑南春、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一系列名酒品牌均是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酿造而成,因此,高粱成为白酒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的炭疽病害对其危害严重,严重时可使高粱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了高粱的生产。早期研究认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是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ati)Wilson,但近期国外学者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学分析证明,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不是C.graminicola。在我国大陆地区,高粱炭疽菌的鉴定工作鲜有报道,有些文献中使用C.graminicola为我国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这一结论与国外文献不符,因此为了明确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开展了后续的研究。本研究从四川省内高粱主产地的宜宾南溪区、宜宾江安县、宜宾长宁县、自贡富顺县、自贡大安区等5个地区,采集了63份病样;从省外包括重庆永川、重庆忠县、河北临城、河北南宫、山东潍坊和云南元江等6个地区,采集了54份病样;合计117份高粱炭疽病病样,通过单孢分离的方法,共纯化获得了149个单孢菌株。通过形态学上的特征,所有菌株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划分,可分为月牙形和圆柱形和镰刀形等其它形态三大类,月牙形中有120个的菌株,如菌株ZG-FS-1,通过分析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附着胞的大小及形态等特征,发现其形态与已报道的菌种C.sublineola相似;圆柱形有10个菌株,如菌株ZG-DA-2,也通过形态学上的观察,发现其形态与已报道的菌种C.cliviicola相似,另外19个菌株与镰孢菌属、腐质霉属的菌种形态相似。结合分子生物学,先通过ITS序列进行分析,对149个菌株进行聚类,其结果与形态学分类一致,120个月牙形分生孢子的菌株被聚在一类,属于菌种C.sublineola;10个圆柱形分生孢子的菌株被聚在一类,属于菌种C.cliviicola,另外19个菌株被分成了五个分支,再根据菌株来源地,从11个地区的C.sublineola中各选择一个菌株,从C.cliviicola中选择了2个菌株,对另外四个基因(GAPDH、CHS-1、ACT和TUB2)进行分析,通过多基因的建树发现,11个C.sublineola的菌株与标准菌株C.sublineola YN1728被划分在同一支上,不仅验证了ITS的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表明这11个菌株都属于菌种C.sublineola,另外,剩余的2个菌株是C.cliviicola CBS 125375的近似种,属于的兰花炭疽菌C.cliviicola。我们将多基因测序后的13个菌株,在高粱Hui 1材料上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11个C.sublineola的菌株均能致病,再通过单孢分离纯化,得到与原始菌株在形态及基因序列上一致的菌株,说明这11个菌株都是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但是C.cliviicola的两个菌株ZG-DA-2和CQ-ZX-2对高粱不致病,因此四川地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为C.sublineola,而C.cliviicola不是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在11个已测致病性的菌株中也发现ZG-FS-1致病性较强,HB-NG-1致病性较弱,将这两个菌株及CQ-ZX-2通过接种不同材料,如Hui 1、早21R、0953R及402B等常规材料,以及金糯粱1号等11个四川高粱主栽品种,发现402B、川糯粱2号及机糯粱1号对优势致病菌有较强抗性,在高粱抗炭疽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而金糯粱1号和金糯粱234较为感炭疽病病,在种植过程中,应尽早预防炭疽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