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虽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思考、研究。自1980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我国城市中一代人(甚至可能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行为方面表现出的诸多问题,更加剧了人们对此文的关注,如何加强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的道德养成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面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点的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就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亟待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在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多元的今天,青少年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道德标准乃至美学趣味、时空观念上已经与前几代人呈现明显差异。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可能再在学校“象牙塔”中故步自封式地进行,何况其自身的知性主义特征正日益加剧青少年道德实践领域中的“知行脱节”甚至行为偏差问题。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养成教育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是“行”的教育,是“养习成德”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对某种事物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最为直接、最不易改变的教育形式,重视并行之有效地进行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青少年道德实践领域中的“知行脱节”问题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对国内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古代养成教育的思想源流,阐释了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并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我国传统德育的弊端与当前养成教育的现实困境这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当前开展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紧迫性,最后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层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