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因明传承唐代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是汉传因明的余脉。然而,唐代汉传因明不久即衰,自中唐以后日渐衰微。至宋代仍有余响,元代则毫无声息。明末虽重拾宋代余绪,但已不见唐代正脉,有摸象之讥。自明末至清数百年间,因明遂成绝学。反观日本,从因明传入至明治维新,千余年间,因明代有传人。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因明研究更融入时代潮流,将因明与逻辑相比较,突破汉传因明的藩篱,把因明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展至后起的法称因明。十九世纪末,日本因明对汉传因明渐有反哺之功,尤其于资料的保存、整理以及注释疏解唐疏等方面功不可没。随着唐疏由日本回归中土,汉传因明才从此走上复兴之路。日本因明研究无论长处与不足,都在近百年来的汉传因明研究中烙上深刻印痕。因此,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日本因明研究之长短得失,于重振汉传因明之风意义重大:于日本因明研究的全面深入考察与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是空白。拓是本文的缘起。自20世纪初开始,日本学者的一些因明论著相继译介到我[其中,《因明学的起源与发展》对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因明研究史有系统之介与考察。这些译介之作为国内因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资料。亦有对某段、某一专题研究趋势,或某一学者思想进行介绍和考察的论文。而真正深入探讨因明理论、评述中外学者研究的当属《佛家逻辑通论》。该书对棍山雄一等中外学者因明研究的分析评述,为因明理论研究和中日因明研究的对话提供了范本此外,日本亦出现一些因明研究论著的书评。然而,至今仍未有对日本陈那因明,遑论整个日本因明研究的全面考察。其中,关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因明研究的整体地深入地研究特别是专题理论的研究尤为薄弱,关于《正理门论》多种释本的研究也尚未出现。印度佛教因明(hetuvidya)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因明、陈那(Dignaga)新因明和法称(Dharmakirti)因明。其论证式分别为古因明五分作法、陈那新因明三支作法和法称的演绎论证式。陈那前期因明以立破学说为重心,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门论》(Nyayamukha)后期则以《集量论》(Pramanasamuccaya)为其代表作,量论(认识论)是其重心。其弟子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Nyayapravesaka)作为《正理门论》的入门书,其思想为玄奘传入中国。玄奘翻译《正理门论》与《因明入正理论》并亲自讲授,大量唐疏由此应运而生,因明研究遂在汉土结出累累硕果。其中,被尊为“大疏”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传入日本,以此为契机,因明研究在日本随即展开,并历千余年而不衰,涌现大量《大疏》的再注疏。日本的因明研究,在《因明入正理论》等的梵本翻译、唐疏敦煌写本的研究等方面起步较早,而于《集量论》相关文本的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自明治维新以来,其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借助汉、梵、藏、英文文献,对印度哲学佛教学进行全面研究,在法称及其后学因明、藏传因明研究等方面亦取得令人瞩目之进展。如上所述,日本因明研究堪称博大精深,欲括其内容于一文,实不可能。因此笔者选取汉传因明的主要研究对象陈那因明为对象,结合日本所传汉传因明的特点,进而以陈那因明的立破学说为主要研究课题,围绕逻辑论证和推理相关问题展开论述。题目“寻绎正理”之“正理”,一指陈那的重要著作《正理门论》,即“诸法本真之体义”;二指陈那因明思想的真正内涵,即所谓陈那因明“真正义理”之义。基于以上考虑,本论主要从三个维度对日本的陈那因明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第一部分中,本论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结合思想史背景,分五个阶段对日本因明研究的特色,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著作和学者进行考察、分析和评述。在呈现日本陈那因明研究状况与特点的同时,梳理其代表性论述的具体内容,并评述其研究特色和因明思想。努力实现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学术史与思想史结合第二部分,从专题研究的角度,结合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逐一考察陈那因明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评述。在此部分,笔者注意为唐疏读解、为解决汉传因明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提供参考,同时以汉传因明研究的重要成果与理论观点为参照,力图厘清玄奘对解读印度陈那因明的贡献。众所周知,陈那因明思想的重要著作《因明正理门论》,由于梵文原本的佚失,今仅存玄奘与义净的汉译本。故而,《因明正理门论》不惟是汉传因明所独有之重要文献,亦是其主要传承地日本陈那因明研究的重要文本。由此,在第三部分,本论从文本研究的维度入手,对照不同时期、背景下日本学者的翻译、注释与研究情况,结合日本学者所译《集量论》的相关内容,从新维度挖掘日本学者对独特的陈那因明阐释的根源。在此过程中,笔者结合国内重要成果《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中的相关解释以及唐疏展开考察,试图认识唐疏系统和梵藏系统等两大系统的研究特色,并为深入把握陈那因明体系提供文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