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易引发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组织的稳态维持是一个分别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导致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调控过程。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原因是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功能降低,而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这种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主要机制是抑制
【基金项目】
:
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项目(HYZHXM01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易引发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组织的稳态维持是一个分别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导致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调控过程。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原因是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功能降低,而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这种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主要机制是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副作用,新机制的研究将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在骨代谢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CU(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体)作为线粒体唯一的钙离子单向转运通道蛋白,对线粒体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聚焦在MCU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以及MCU对骨组织细胞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以MCU为靶点对抗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研究目的1.明确MCU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2.明确MCU对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3.阐明MCU对破骨细胞或成骨细胞功能调控的作用机制;4.探讨以MCU为靶点对抗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方法与内容1.利用合作单位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供的临床骨折患者松质骨样本、小鼠OVX(Ovariectomy,卵巢摘除术)及小鼠尾部悬吊后肢去负荷诱发的骨丢失模型,通过Western Blot、Q-PCR分析骨质疏松样本中MCU表达变化,明确MCU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2.利用细胞诱导分化,分析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CU表达变化;利用细胞转染si RNA技术,分析敲低MCU,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变化,阐明MCU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3.通过构建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分析其骨表型变化及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变化,在体内明确MCU对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4.利用线粒体特异的钙荧光载体,分析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CU介导的线粒体钙变化;利用活性氧荧光探针及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揭示MCU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机制;5.利用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通过构建小鼠卵巢摘除术及小鼠尾部悬吊后肢去负荷诱发的骨丢失模型,μCT分析建模后骨表型变化,探究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对抗骨丢失的作用。研究结果1.通过对临床骨样本、小鼠去卵巢术骨丢失样本、小鼠后肢悬吊模拟去负荷骨丢失样本检测分析,得出MCU与骨丢失正相关。2.体外细胞实验证实MCU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MCU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未见明显的作用。3.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骨量增加。相比对照,单核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BMD(Bone Mineral Density,骨矿物密度)升高48.95%、BV/TV(Bone Volume/Tissue Volume,骨体积比组织体积)升高46.17%。相比对照,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BV/TV升高32.74%。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破骨细胞功能降低。相比对照,单核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骨小梁破骨细胞面积减少,血清CTX-1(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Ⅰ型胶原C端肽)蛋白水平降低42.76%,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基因表达下降。相比对照,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破骨细胞面积减少,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基因表达下降。4.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钙信号明显增强,ATP水平在诱导前期显著增加,随后迅速下降,而ROS含量在破骨细胞分化中后期明显增加。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面积和直径增加,线粒体数目增加。MCU敲除后,破骨细胞诱导分化前期ATP水平降低,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磷酸化AMPK水平明显升高,而在破骨细胞分化中后期,线粒体活性氧降低,受活性氧调控的RANKL/RANK下游信号分子活性降低。5.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对卵巢摘除术及尾部悬吊后肢去负荷诱发的骨丢失具有对抗作用。结论1.MCU与骨质疏松成正向相关。2.MCU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特异性Mcu基因敲除小鼠破骨细胞功能降低,骨量增加。3.MCU在破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在破骨向诱导分化前期MCU介导的线粒体钙含量增加有助于线粒体ATP生成,影响能量代谢,MCU介导的线粒体钙含量增加在破骨向诱导分化后期有助于线粒体产生活性氧,从而有助于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4.可通过干预破骨细胞MCU进而干预骨丢失,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可利用的新的潜在的药物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预防性拔除第三磨牙(third molars,M3s)的临床决策存在较大争议[1,2]。一方面拔除M3s患者需承担出血、肿痛、疼痛及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这些症状将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术后的工作以及生活,此外患者还需支付额外的医疗费用[4]。但另一方面M3s的存留与口内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冠周炎、龋病、牙周病、牙根吸收及颌骨肿瘤等[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拔除M3s的术中及术
为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变电站运行风险,设计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变电站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测控保护模块采集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利用站内通信模块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字孪生模块,该模块依据接收到的数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数字孪生虚拟变电站模型,根据虚拟变电站模型通过PLC自动控制模块实现变电站设备电压无功、安装质量以及运行状态的自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单一设备和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变电
研究背景1976年,Radovan正式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临床,经过此后40多年的发展革新,该技术现已成为整形外科领域修复重建的三大常规技术之一。与自体皮肤移植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利用与病损区域颜色、质地相似的临近皮肤最大程度重建该区域形态及功能,且皮瓣供区损伤较小。目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全身多个部位多种病损的修复重建,诸如在先天性巨痣、体表肿瘤、烧烫伤后瘢痕等的修复以及耳、鼻、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血管内膜沉积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大中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流减少,从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群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会显著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但其机制仍未阐明。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通常会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到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站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变电站中实施数字孪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对象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映射,实现对物理对象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监测,并利用数字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智能预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目的: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肠内营养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研究仍然缺乏。本项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评估胃癌术后患者出院后短期内的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评价肠内营养对于胃癌术后患者出院后短期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胃癌术后患者出院后短期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收集并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2月至20
目的:本课题通过比较不同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症状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以阐述这些药物对改善痛性DPN疼痛症状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上痛性DPN的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制作相关问卷,对陕西省7家医院内分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痛性DPN患者使用症状治疗药物的比例、症状治疗药物对痛性DPN患者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目前临床一线药物吉西他滨、紫杉醇、铂类药物和5-氟尿嘧啶等疗效均非常有限。铂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发现,递送系统能够促进药物向肿瘤组织分布,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化学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但体内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治疗策略的疗效仍然有限,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实际需求。这是由于胰腺癌肿瘤组织中存在丰富的基质,这些基质一方面促进胰腺肿瘤恶性增殖,另一方面阻碍了药物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占肝癌总发病数的85%[1]。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3位,2020年约90.6万肝癌新发病例和83万肝癌相关死亡病例[1]。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于患者的种族、地区、年龄、性别等[1,2]。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目的]基于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信号通路探究西黄丸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西黄丸低剂量组(5 g/L)、西黄丸中剂量组(7.5 g/L)、西黄丸高剂量组(15 g/L)、SIRT1激活剂(SRT 1720)组(6μmol/L)、西黄丸高剂量+SRT 1720组(15 g/L+6μmol/L);CCK-8法和平板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