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后异化书写转向,聚焦美国犹太移民完成与美国主流社会同化之后面临的问题。菲利普·罗斯作为关切、忧虑犹太民族命运,并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擅于从情感的角度,关注美国犹太政策之下的犹太性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摇摆于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之间,患有心理病痛的美国犹太人物的刻画,负情感书写尤为明显。赛宁·盖在《负情感》中对负情感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后异化书写转向,聚焦美国犹太移民完成与美国主流社会同化之后面临的问题。菲利普·罗斯作为关切、忧虑犹太民族命运,并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擅于从情感的角度,关注美国犹太政策之下的犹太性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摇摆于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之间,患有心理病痛的美国犹太人物的刻画,负情感书写尤为明显。赛宁·盖在《负情感》中对负情感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负情感是与愤怒和恐惧等这类经典宏大的情感相比更加微弱和压抑的负面情感,它具有强烈的政治隐喻性和积极的动能。罗斯作品中呈现的负情感并未止于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它的历史成因影射出深层的文化背景;其负情感张力在促使犹太个体于文化困境中实现自身主体性修复的同时,也对美国犹太人的文化身份构成积极的建构作用。本文旨在探寻罗斯小说中呈现的犹太负情感与政治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罗斯对后异化时期犹太性问题的思考。罗斯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三种代表性的犹太负情感:犹太自恨、犹太偏执、犹太厌恶。本论文以负情感表征为切入点,以《美国牧歌》《鬼作家》《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反生活》《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六部小说为文本,考察罗斯对犹太性问题在去犹太化、正统的犹太性、美国化的犹太性三个层面的尝试与思辨,并强调美国化的犹太性作为当下美国犹太人面临美国犹太政策的一种可能的出路。第一章以《美国牧歌》《鬼作家》《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为研究文本,认为美国反犹主义导致了美国犹太人自恨情感的产生,美国犹太人通过去犹太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而犹太自恨的积极力量使主体重新审视和接纳自身的犹太特质、唤醒族裔个体的犹太意识。罗斯小说书写的犹太自恨是指美国犹太人对自身犹太性的憎恨、否认乃至摒弃,表现为自恨主体对美国性的无条件认同与效仿。在《美国牧歌》《鬼作家》《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论文分析了美国反犹主义作为美国犹太人自恨情感的历史成因,美国犹太人的自恨情感与美国的反犹态度导致的文化自卑以及主体对种族主义偏见的内化有关。在《美国牧歌》中,论文提出犹太自恨主体与美国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性与排斥性激活了族裔内部的源动力,促使主体由犹太自恨走向犹太认同,实现犹太意识的建立。第二章以《反生活》《美国牧歌》为研究文本考察罗斯小说中的犹太偏执情感,提出保持正统的犹太性以应对美国同化的局限性,强调在保留基本犹太精神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罗斯小说呈现的犹太偏执是指美国犹太人对于美国社会全方位的同化体系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恐惧,表现出强化的犹太意识,并通过保持正统的犹太性抵抗外部的同化力量。在《反生活》和《美国牧歌》中,论文剖析了犹太偏执者对“阴谋论”的主张,即美国同化作为一种“精神大屠杀”,正对犹太民族进行与纳粹大屠杀相比,温和、缓慢和隐匿的民族意识清洗。在《反生活》中,论文提出犹太偏执者对美国同化的坚决抵抗和对正统犹太性坚定维护的立场看似矫枉过正,却是对美国文化舒适状态下犹太人的警醒,尽管如此,小说对犹太复国主义暴力政治的怀疑态度暗示了保持基本的犹太精神固然重要,但也需消除族裔障碍,促进犹太移民与其他族裔的融合。第三章以《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反叛的犹太知识分子及其犹太厌恶感的生成与发展,提出犹太厌恶对犹太性的重构力量,建构美国化的犹太性。罗斯小说中书写的犹太厌恶主体以犹太青年一代中反叛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他们虽认同自己的犹太文化身份,却对保守、压抑、落后的犹太传统观念产生反感情绪。在《被释放的祖克曼》和《解剖课》中,论文认为反叛的犹太知识分子对犹太传统观念的批判源于美国同化教育在叛逆的犹太青年和传统的犹太父辈之间的离间作用。在《解剖课》中,论文提出犹太厌恶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即反叛犹太青年对犹太传统的批判和攻击也遭致了犹太社区同样的厌恶,同时,犹太厌恶双向的情感动能唤醒彼此的犹太自省意识,犹太父子关系的和解表征了美国文化与犹太传统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综上所述,论文认为罗斯小说中的负情感政治呈现出两种维度:其一,三种犹太负情感的文化根源暴露出美国同化政策对犹太传统根基的冲击乃至威胁,表现为犹太性困境;其二,犹太负情感的积极张力启发对犹太性问题的思辨。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犹太作家这一双重文化身份所伴随的负情感体验影响了他的犹太性立场。罗斯小说对犹太性的重构体现为一种美国化的犹太性,它杂糅了犹太精神的内核与美国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对话和文化共生的关系。在流散文化的视阈下,美国化的犹太性所强调的共生性超越了“美国性”和“犹太性”的维度,显现出“世界性”的特征。
其他文献
STEAM教育理念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结合,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具体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展现为自己具体的作品,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相关的作品来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当中也有明确的内容设计来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比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当中的“想想做做”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板块,都是明确要求学生完成自制作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现已被广泛使用。1852年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Charles Gerhart 发现了水杨酸分子结构,利用水杨酸与醋酐进行了合成,由于其纯度低且不稳定未能引起重视[1]。1897年,Felix Hoffmann首次合成了ASA并纯化[2]。1899年Felix Hoffman合成的
STEAM教育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理念主要包括打破学科界限、立足于真实情境、关注所有学生、注重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书,发现STEAM教育理念已有渗透,为进一步推进STEAM教育理念在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在书中落实教科书与工程(E)之间的灵活融合,加强教科书实验操作提示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强化教科书各个栏目设置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兼顾。
教与学优化算法(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TLBO)是一种模拟教学过程的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TLBO算法有寻优精度低、稳定性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改进的教与学优化算法(Social psychology 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SPTLBO)。该算法在改进中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在原TLBO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新阶段,笔者对南京市老旧社区进行了老年人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从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户外环境两个方面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满意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对社区不同设施和开放空间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且提出了关于社区服务方面的需求。基于这些调研结果,本文从社区公共设施、社区户外环境和社区服务三个方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主题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时期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教学活动是在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而STEAM主题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这些主要课程,通过STEAM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将这些课程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跨学科整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劳动教育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实
设计和实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又能传承和弘扬地域历史文化。STEAM理念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跨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古道为背景,基于STEAM理念在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S1线上展开了物理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华,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智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机制下的新课改,依旧要秉承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价值及影响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学会理解传统文化厚重深意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旨在"通过审美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长江两岸,又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加之历史上数次人口变迁,大批移民迁入,其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市域西、南侧与安徽交界,东侧接壤城市由南至北为溧阳、镇江及扬州。在长期的交融中市域内不同辖区传统建筑做法有相似之处,但部分做法又有明显差异。本文依托江苏省住建厅课题《江苏省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系列图集1——宁镇地区》和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课题《南京市古镇古村类历史建筑普查和登录》,对南京及周
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瑞典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提出,其研究结果支持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两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NHS研究和HPFS研究)的数据,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5年及以上时间内,每周服用两片及以上325毫克阿司匹林片剂),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