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后期所经历的军政变局非常剧烈,宋人在面对挣扎反扑的晚金和骎骎南进的蒙古所作出的各项应对举措都有值得研究探讨的价值。本研究着手进行的出发点正在于此。本论文将研究重心放在南宋后期的朝议边防和军政应对两大块上,全文分四章对这一议题进行了论述。本研究细致梳理了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具体历史背景,并对当时几种相对而言较具代表性的边防应对意见进行了分类研究,又进一步从学理脉络和思想生成的内部运行机制角度分析这些边防思想形成的因由。在对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多重样态的论述时,又具体结合当时的边患实情讨论朝臣们所提出的各种边防意见。这一时期的朝议边防情况体现出内外交错的特点,并和朝政的转局密切相关。文章将边防的论述与朝局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政潮的动荡对于边防论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探究了理学士人群体在“后朱熹时代”面对边患情况下的政治言说和实际事功表现。“后朱熹时代”的理学士人在理学思想的解释阐发上有广阔空间,原有的理念被后来的理学士人简化和复制,并进一步转化成更为实用的观念和行动。理学思想的深沉内核得以筛选抽离。因此可以看到庙堂之上和江湖之外的理学,呈现出并不相同的样态。除了从学术和政治关系角度分析理学士人的军政理念表现之外,文章又从军政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理学士人在閫幕的活动和提出的应对之策,具体分析了诸如筑城结寨自保、利用地方土豪势力、校阅民兵、精择久任和复藩建镇的具体举措,并认为这些措施在应对军政变局时起到了一定积极意义。除了微观层面上对具体应对之策进行探讨之外,本研究又从南宋后期各个地域间关系的交错互动角度出发,研究诸地域间的交错互动对军政应对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解决前线军粮匮乏的问题时,时人非常注重从其他粮食相对丰富的地域调入配给,在整体的战略布局的考量上,也同样着重思考各个地域之间的交错互动和联系。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咸淳年间襄阳被围困的最为艰难的时期,有识之士提出的提三万兵出海道直捣青齐,以逼迫蒙古回师救援的战略决策,这都是宋人充分利用各个地域的优劣形势和综合考虑各个地域间相互关系之后作出的非常具有价值的战略判断。因此也可以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多政权并存的秩序格局,和诸地域间相互关系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清晰的认识一以贯之的在指导应对军政变局中实行。本研究在涉及南宋后期军政防御策略调整的时候,又特别举出相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了个案式的分析。文章认为南宋政府将四川区域的防卫也纳入到了整体的军事防卫布局当中进行考量,并对该区域间的具体防御措施和战略战术进行了分析论述,目的在于对南宋后期军事决策的议定过程有个全景式展现,并进一步检讨了南宋立国以来的多项颇具惯性力的国策,分析了这些政策及其调整的利弊。除此之外,文中又对南宋后期出现的一个特殊性军事协调机构策应使司的产生和演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着重研究这一机构在应对军政变局当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及影响。研究显示策应使司这一独特的军事协调性机构出现于南宋与蒙古对峙期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与蒙元侵宋的进攻路线和南宋自身的兵力部署问题紧密关联在一起,这一南宋后期所独创出来的军事协调性组织机构,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驻防区域,而且有固定的人员配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构的驻防区域往往是联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军事防区的重地要区,其所任职的官员也大部分都是南宋后期负责边防事务的地方大员,他们对于南宋的边防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一在南宋后期所独创出来的军事协调组织机构,对当时及其之后的历史产生过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