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他”见于先秦,在先秦两汉表示他称或无定指称,至唐代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在唐代出现了虚化用法。包含虚化“他”的“V他R”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语形式,这类结构形式与一般的“VR”式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不大相同,与“V他R”双宾结构也有很大区别,有着独特的语义语用功能,然而语言学界对这种结构的关注却很少,对虚化的“他”的研究也不够充分。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V他R”式进行描写、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见于先秦,在先秦两汉表示他称或无定指称,至唐代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在唐代出现了虚化用法。包含虚化“他”的“V他<,2>R”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语形式,这类结构形式与一般的“VR”式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不大相同,与“V他R”双宾结构也有很大区别,有着独特的语义语用功能,然而语言学界对这种结构的关注却很少,对虚化的“他”的研究也不够充分。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V他<,2>R”式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在共时平面上对“V他<,2>R”式表层语法结构、深层语法意义和外部语用功能进行详尽的描述;在历时平面上探究“V他<,2>R”式的来源及发展概况,对其从唐代到清代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与分析,然后对“V他<,2>R”中“他<,2>”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这里的“他<,2>”具备了助词的语法特征,从而确定了语法化过程中的“他”在性质上的发展方向。
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和语法学理论,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V他<,2>R”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这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对这种结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既了解其在共时平面的使用情况,又对其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变化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其他文献
经典的经济学和决策理论认为,信息在绝大数情况都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却采取信息回避策略,不愿意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本文通过改编的独裁者任务范式研究信息回避对社会决策的影响。探讨信息回避在利他利己选择冲突下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取模糊对方利益设置,考察信息回避在决策中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与信息寻求相比,信息回避的被试在决策中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尤其是在青少年社会化早期,家庭是最早为子女提供学习场景的地方,子女对自我、他人、世界的认知都是从这里发源的,一个人人格的发展也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当孩子逐渐长大,投入到社会当中去,自我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本着对人整个生命发展的好奇,此次研究拟对父母教养方式、生涯应对策略、自我关注几个方面进行关系的研究与讨论。 研究一采用stroop任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的主体性是否凸显、尊严是否获得、价值是否实现,是人个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统一,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对组织人文关怀不同的体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因为,当个体为维持自身与组织问的动态平衡时,是以自身对组织不同的情绪感知为依据的。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学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生活中的普通个体,学校提供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长期以来,“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高于普通人”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人们对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相对高的原因却有着不同观点。有观念认为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天生高于普通人,较强的攻击性正是其会参与竞技体育的原因之一。也有观点认为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攻击性会随着长期训练越来越强。但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是否普遍高于普通人尚未得到较多的实证证明,此外,当前关于足球运动员攻击性的研究,被试对象较多选择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群体持有的一种概括固定的态度和看法。刻板印象一般具有高度一致,包括人们持有的关于某群体的信息、看法和预设。对某民族群体所持有的特征或特点的总概况理解即为民族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持有的、无法自我察觉的、可能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类属观点或看法。自我概念是反身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是自我的基本内容,学业自我概念指个体形成的关于学业成绩方面的自我意识,宗教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体形成的宗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实质上是指人们借助已有的熟悉、具体经验对未知的陌生、抽象概念进行表征,道德空间隐喻则是人们利用具体的空间信息来表征道德概念,关于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将视知觉中的上空间与道德概念相关联,而将视知觉中的下空间与不道德概念相关联。那么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映射是否具有相对性?如果存在,其在脑指标的变化上会有哪些反映?本研究拟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实验一和实验二
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揭示了语言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早期双语者而言,双语词汇情绪信息的激活几乎无差异;对于发展不平衡晚期双语者而言,第一语言词汇情绪信息激活比第二语言强;且对于影响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差异的因素,如第二语言的使用频率、熟悉度以及习得环境等都已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典型的晚期双语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双语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并且近年来情绪冲突范式为探讨词汇情
准确理解他人的交际意图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起始机制,且理解交际意图中的友好与敌对意图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发现具有社交回避以及理解他人意图困难的特点。本研究为探讨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High Functioning Autism,HFA)儿童(IQ≥70)理解友好与敌对意图时的眼动加工特征,特采用眼动追
自我伤害行为,包括自杀行为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较常见。为探索更适合青少年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确定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自我伤害行为意图的治疗是否有效,本文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神经生物学相关形成机制,及现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伴有自我伤害行为或意图的抑郁症青少年的治疗进展,并收取有自我伤害行为意图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设计治疗方案完成为期两周的治疗,分析和对照治疗效果,为有
本文集中探讨方东美以生命为本体所建构的生命美学。方东美在融会古今中西生命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生命本体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以“普遍生命”这个基本概念为中心解读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探讨中国艺术精神内在的生命智慧,进而创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体系。全文力求从本体建构、生命美学观、艺术观中的生命精神三方面去探析方东美的学思脉络和治学路径,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一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