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经皮穴位电刺激与毫针针刺临床观察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和毫针针刺组各30例,最终完成治疗者共58例,其中TEAS组28例,针刺组30例。两组取穴相同,均为中脘、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TEAS组采用胃肠功能调控仪(SNM-FDC011),每处放置2个电极,1个置于穴位上,另1个置于沿所在经脉距该穴5cm处,用脉冲断续波,频率25Hz,电流强度1-2mA,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刺激时间为30min。针刺组采用毫针针刺,行捻转、提插手法,平补平泻,以患者获得适度针感为宜,每l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休息1天,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临床症状积分(总积分、分项积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精神心理状态评分(SAS、SDS)以及5h胃排空率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检查或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改变。数据分析使用SPSS19. O。研究结果:(1)两组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D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或P<0.05);组间比较,症状总分的改善针刺组优于TEAS组(P<0.05),各症状分项积分中,针刺对上腹不适的改善更优于TEAS(P<0.05)。(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F-36)比较:与治疗前比较,TEAS组除生理职能、躯体疼痛(P>0.05)外,其余6项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或P<0.05),针刺组对8项评分皆改善显著(P<0.01);组间比较,针刺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四方面的作用优于TEAS (P<0.05或0.01)。(3)两组精神心理状态评分(SAS、SDS)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下降(P<0.01);组间比较,TEAS与针刺在改善焦虑情绪方面的效应基本一致(P>0.05),而在调节抑郁情绪方面,针刺的作用优于TEAS (P<0.05)。(4)两组5h胃排空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胃排空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1),其提高的幅度两组基本相当(P>0.05)。结论:TEAS与毫针刺法均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在总体疗效上针刺显示出更佳的优势;TEAS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无创痛刺激,简便安全,为惧针畏痛患者以及家庭治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