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与社会互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演化过程来看,出现过一元论、二元论、互动论等重要解释理论。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在不断削弱,因此,又出现了国家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互补论、嵌入、反向嵌入、双向赋权等解释框架,为我们理解不断变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有益解释。尽管如此,这些理论仍然缺乏对当下社区治理场域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力,需要发展新的解释框架。转型时期的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持续性的解构与重组,互动的情景、方式、机制等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是继“单位制”之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场域,承担着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因此,社区是观察国家与社会关系及互动的重要场所。经过三十余载的实践探索,我国社区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与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导致社区治理难度增加,更是成为构建良性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路上的阻碍。
本研究在对已有政社关系、社区治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不能充分解释新时代社区微观层面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了10个具有典型性的优秀社区治理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并以网络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设计网络关系——建立信任关系——管理网络过程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治理情景中存在三种主要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分别是:开放式党建、组织化参与、服务型治理。开放式党建是以党的号召力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以党的号召力为连接纽带,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党建活动,辐射社区中的非党员、非政党性组织,将他们吸引到同一价值体系中,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活动网络。组织化参与是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在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基础上,以社区为集成平台,以公共问题和利益为凝结机制,构建一个多元社会主体能够有序的、有组织的参与制度,实现不同权力地位的参与者的有效沟通。服务型治理是以需求为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围绕完善社区民情收集与分析机制、处理机制、评价与反馈机制这一公共服务过程,以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为连接桥梁,将他们吸纳到这一过程中。在社区治理场域中,这三种互动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共同存在、相互促进的。其中,开放式党建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组织化参与和服务型治理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同时,组织化参与和服务型治理又推动着开放式党建的发展。此外,服务型治理与组织化参与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良性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方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仍然占据社区治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平等的双向互动机制不成熟、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本研究在对已有政社关系、社区治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不能充分解释新时代社区微观层面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了10个具有典型性的优秀社区治理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并以网络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设计网络关系——建立信任关系——管理网络过程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治理情景中存在三种主要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分别是:开放式党建、组织化参与、服务型治理。开放式党建是以党的号召力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以党的号召力为连接纽带,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党建活动,辐射社区中的非党员、非政党性组织,将他们吸引到同一价值体系中,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活动网络。组织化参与是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在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基础上,以社区为集成平台,以公共问题和利益为凝结机制,构建一个多元社会主体能够有序的、有组织的参与制度,实现不同权力地位的参与者的有效沟通。服务型治理是以需求为核心的互动模式,社区围绕完善社区民情收集与分析机制、处理机制、评价与反馈机制这一公共服务过程,以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为连接桥梁,将他们吸纳到这一过程中。在社区治理场域中,这三种互动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共同存在、相互促进的。其中,开放式党建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组织化参与和服务型治理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同时,组织化参与和服务型治理又推动着开放式党建的发展。此外,服务型治理与组织化参与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良性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方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仍然占据社区治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平等的双向互动机制不成熟、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