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滴灌免耕条件下复播油葵不同种植密度及株行距配置对油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灌浆、水分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揭示北疆地区复播油葵高产生育机理并确定最佳群体种植模式;通过对本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葵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筛选出适宜北疆地区种植的早熟、高产、生物性状优良及适应性强的品种;通过结合生产实践调研及试验研究,分析了北疆地区发展滴灌小麦茬后免耕复播作物的高产栽培措施并制订复播油葵栽培技术规程。[方法]密度及株行距配置试验以新葵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种密度水平及2种株行距配置,共6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复播油葵生长发育状况、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LAI、籽粒灌浆规律、水分利用率以及产量构成;品种筛选试验以北疆地区生产中种植的8个复播油葵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生态适应性分析,比较其生育期、生长性状、产量结构和产量,筛选出适合北疆地区推广种植的复播油葵品种。[结果]1.不同种植密度及株行距配置下,复播油葵LAI在灌浆期前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但高密度处理后期LAI下降速度最快,整个生育期宽窄行种植LAI高于等行距种植。2.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9万株/hm2>11.25万株/hm2>6.75万株/hm2,且宽窄行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花盘转移。3.油葵籽粒灌浆活跃期主要集中在灌浆第18~33天,籽粒灌浆速率表现为9万株/hm2>11.25万株/hm2>6.75万株/hm2。其中Z-60+30籽粒灌浆速率最高,种植密度越大,籽粒保持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越短。4.滴灌免耕条件下复播油葵在0-40cm耕层土壤含水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等密度宽窄行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等行距处理;各株行距配置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宽窄行处理高于等行距处理。5.复播油葵产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表现为9万株/hm2>11.25万株/hm2>6.75万株/hm2,等密度水平下且宽窄行配置高于等行距配置,其中Z-60+30最大为3268.7kg/hm2。6.适宜北疆地区复播的油葵品种为新葵10号和伊葵杂3号,其性状表现为,全育期93天,株高110-160cm,不易倒伏,整齐度高,无分枝,产量2800-3000kg/hm2。7.北疆地区复播油葵适宜栽培模式为9万株/hm2且采用60+30cm宽窄行种植,最优的耕作、灌溉模式为滴灌免耕种植,能使复播油葵极早成熟获得高产,以此制定出北疆地区滴灌免耕复播油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结论:确定了北疆地区复播油葵适宜栽培品种为新葵10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为6000株/亩宽窄行行距配置,最优化的耕作、灌溉模式为滴灌免耕种植,从而使复播油葵获得高产,以此制定出适合天山北坡“双滴”栽培的高效种植模式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