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生命质量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同,期望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心理治疗、家庭支持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筛查出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同性别、同年龄组(相差±3岁)、同村1:1配对选择151名无任何精神科诊断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全部患者以DSM-Ⅳ作为诊断标准,用《DSM-Ⅳ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I-P)进行诊断,中文版SCID-I-P由华西医科大学翻译、北京回龙观医院最终修订。研究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健康问卷(GHQ-1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功能大体评定量表和生命质量量表。调查开始前,对来自山东省县级以上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且参加调查的24名精神科护士和60名精神科医生进行了为期4周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有研究流程、研究方法、筛查工具和SCID-I-P诊断工具,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测试和一致性检验。所有受试者先以GHQ-12问卷进行精神障碍的初步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100%、中危人群40%、低危人群10%进行SCID-I-P诊断。使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应对方式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应对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极应对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所有受试者中,排除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因素的影响,只有不同职业之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损害越严重、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者,其积极应对因子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分型为瓦解型、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者,其消极应对因子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生命质量①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评分及各条目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所有受试者中,排除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因素的影响,各因素间生命质量量表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损害越严重、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者,其生命质量量表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生命质量和社会功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与积极应对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474,P<0.01;r=0.458,P<0.01),与消极应对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375,P<0.01;r=-0.175,P<0.05)。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应对能力和生命质量较正常人差,较易采取消极应对措施;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命质量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关系不明显;3.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损害越严重、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者,其积极应对能力和生命质量较差,较易采取消极应对措施;4.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较差和社会功能损害较严重者,其积极应对能力较差,较易采取消极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