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意象翻译的审美接受,并运用中西诗学、翻译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对唐诗意象进行不同层面的剖析。 意象乃诗歌之灵魂,籍精炼简隽语言而将读者引入一个广阔的遐想的空间。其实质不仅在于主观情意与客观物景契合交融,更在于创造“象外之意”、“意在言外”。意象既展示诗人丰富内心世界,又寓抽象模糊之义于具体丰腴物象。具有题外之旨和强烈艺术召唤力。 本文认为,意象之美归因于其模糊的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广袤无垠的可想象、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接受,对于同一意象,另类文化的读者和译者具有相异的阐释和具体化。 依据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观点: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Hamlet,同理,一千个译者也会有一千个Hamlet。因为译者首先必须是读者,而且是深层次的读者。但不管有多少个Hamlet,其中最像原文Hamlet的毕竟只有一个,本人以为依据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中的意象保留最完整的译文,便是最佳译文。因为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凭借最完整的意象,得到最佳审美享受,或最接近原文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享受,从而使读者在译者留下的最大想象空间中任凭想象的羽翼展翅飞翔。 作为经典艺术瑰宝,唐诗充满浓郁的意象,享“诗中有画”之誉,其语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的积淀,而唐诗翻译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在翻译中往往会因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了翻译的缺憾或误读。签于此,本文提出了并论证了唐诗意象的阐释与翻译问题。 本文首先总结中西诗学的意象翻译的观点,然后依据中西诗学和阐释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和比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将接受美学应用于唐诗意象的翻译,提倡许渊冲的译诗“三美”策略并进行实证。本文在结论中重申了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要性。 意象乃中西诗学共同审美追求,本文冀寻意象以搭起中西文学沟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