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各类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进而探讨此项指标在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对3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并对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初治、缓解和复发后三个阶段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与此同时,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1),治疗缓解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2,P>0.05),复发时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组相比有明显差异(t=5.15,P<0.01,t=5.20,P<0.01),但与初治时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P>0.0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患者初治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缓解后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结论初治和复发的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D-二聚体,而化疗缓解后明显下降,说明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而通过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PL患者早期D-二聚体水平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说明此类患者早期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甚至DIC可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相关。因此,积极监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